好脾气只是在做形象
★★ 别再怨叹好心没好报,做人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 只有「当你是你自己,世界才会记住你」! ★★
只有摆脱「滥好人」的心态,才有资格拥有不纠结、无负担的人际关系。
在适者生存的世界里,你必须适度保持强悍,才能让人生突围。
45篇重新定位自我的处世法则,
不是教你坏,是陪你痛快做自己,防卫你的正当利益!
【精彩书摘】
大多数人都会装扮自己,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可视为是在试图完善自己的
形象,一旦意识到某种作法或行为可以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大家就会倾向于持续这种行为;而保持好脾气,就是其中一种,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比较隐晦的功利主义。
好脾气通常是比较稳健的沟通策略,不过在很多时候,好脾气也是一项形象工程。我们只是单纯的希望向他人展示更好的自己,就像明明被对方的糟糕行为惹得怒火中烧,却还是选择说好话,这么做的目的,多半只是想让对方更信任自己,避免被认为是一个毫无人情味、粗暴的人。
可是这种「更好」的自己,根本没必要,因为对于双方的沟通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加尴尬的处境。
「好脾气的人通常比较受欢迎」,这种想法经常让人误解,使得许多人在与他人相处,甚至脾气发作起来时会提醒自己:「我应该表现得更绅士一点,要让自己看起来更有礼貌、更宽容才对。」「我会不会因为一些不恰当的言论,或是没有及时克制的情绪,而惹怒了对方?这会不会让我看起来像坏人?」「大家随时都在注意我的一举一动,我要更谨慎小心,才能维持好人形象,不被其他人讨厌。」
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完美、更受欢迎,我们会选择牺牲一些自由及展现自我的机会,从长远来看,这种打造个人形象的工程,无疑会让自己陷入更加矛盾、艰难、狭隘的处境中。
毕竟当我们过于看重自己的形象时,就会不自觉的把精力放在取悦别人、赢得好感上,而不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能力更进一步,在满足他人需求的同时,也妨碍了自己的成长。
有时候,改造形象确实有其必要,但问题在于这种自我修饰并不保证能产生什么效果,在剔除了个人的真实情感后,事情并没有如同想像中那样变得更好,我们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容易成功。
相反的,大家所熟知的那些天才及成功人士,都没有刻意掩饰自己。对他们而言,形象固然很重要,但并不需要过度在意,他们照样会在他人犯错时指着鼻子大骂、在辩论时毫无顾忌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情绪低落时表达自己的不满、利益受损时愤而做出反击。从来没有人能够影响他们自由表达情绪,或是让他们压抑自己,也自然没有人能影响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功表现。
好形象应该是由内心自然散发出来,而不是靠一时的伪装外在形象来达成目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压抑自己,更没有必要委曲求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会经历情绪上的高潮和低谷,偶尔发脾气也是人之常情,在必要时,甚至要释放「坏脾气」来展示自己的强势。
●推荐书摘二:拒绝迟钝,但要保持钝感力
在谈到好脾气与坏脾气之间的平衡问题时,有一个名词叫作「钝感」,可以作
为最好的注解。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其著作《钝感力》中,提出这样的解释:「所谓『钝感力』即是『迟钝之力』,也就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伤痛,而不要过分敏感。当今是一个压力型的社会,跌跌撞撞的爱情、坐如针毡的职场、暗潮汹涌的人际关系,种种压力像是有病毒的血液一样逐渐侵蚀人的健康。钝感力就是人生的润滑剂、沉重现实的千斤顶;具备不为小事动摇的钝感力,灵活和敏锐才会成为真正的才能,让人大展拳脚,变成真正的赢家。」
渡边淳一所提倡的是有意义的感觉迟钝,强调的是对困境的耐力,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为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他从医学、文学的角度分析钝感力,并认为钝感力是人们应对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生存法门,拥有钝感力的人在面对外界的侵犯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并与社会和谐共处。由此可见,那些容易发脾气的人,有时候很需要保持钝感,才能尽量降低自己对外界的敏感程度,减少暴跳如雷的机率。
但是钝感力并不是好好先生的标准配备,也不是老实人的特征,许多好脾气的人对外界环境同样不够敏感,可是这种不敏感只是一般的迟钝表现,并不是钝感力的作用,而大部分的好好先生就是这种普通的迟钝。例如当某人不断遭受无礼的批评和打击,但是他对此仍旧毫无防备和觉悟,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很迟钝。迟钝的人通常感觉不到外在的变化,对于压力也浑然不觉,这种表现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茫然不知所措。
此外,迟钝的人对于外界的恶意常常保持无条件的宽容,这种﹁宽容﹂并非源自他们有包容之心,而是他们对于他人的恶意批评和侵犯根本就是后知后觉,或甚至不知不觉,因此多半不会在第一时间就意识到自己遭受侵害。
想要弄清楚钝感和迟钝的区别,可以用ABC 理论来类比,A表示客观发生的突发事件,是个人的直觉感知到的东西;B是大脑对于感官资料的处理过程,它指的是理性思考;C 代表了结果,也就是个人的输出,包括行动、情绪等。迟钝的人通常只会停留在A阶段,甚至可能连A都搞不清楚,无法准确感知到相关的内容;而懂得使用钝感力的人则是充分了解A,但是不会过分敏感,他们会平静的分析A之后再透过行动直接表现出来。
许多人会将钝感力和迟钝连结在一起,认为自己对外在环境表现出的「迎合」、「无所谓」就是一种钝感力,可是真正有钝感力的人,是懂得透过理性分析来输出情绪和行动,而迟钝的人则并不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不知道自己被人侵犯、被人利用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般来说,他人表现得太亲切或太恶意都可能会形成威胁,但迟钝的人对于外在的威胁缺乏积极应对的能力。举例来说,当老板突然没事献殷勤,给某个员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或者突然关心员工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而此前双方之间并没有太多亲近的接触,那么突如其来的示好就可能隐藏着一些危机,像是老板可能有特别的事物想要利用这个人,或是老板根本已经设好陷阱等着对方自己跳下去。这是表面上看来是「好的」的威胁,而迟钝的人可能只看见表面上的善意,却看不出背后可能存在的危险。
相反的,如果老板突然三天两头刁难某个员工,经常毫无缘由的辱骂批评他,或者当面排斥和孤立他,这就属于恶意的威胁,这种﹁坏﹂已经超出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很容易对人造成伤害和打击。但是迟钝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多半是感觉不到恶意,或者对这些情况不以为意,在他们眼中自己的生活没什么两样,面对的环境也没有太大变化。
迟钝的人会被当成「好好先生」,被认为拥有宽广的胸怀,但实际上由于他们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常常也不懂得自我保护。而真正有钝感力的人能够更加理智的分析外部环境,理性思考自己付出行动和感情后可能带来的结果,他们通常会保持良好的态度主动追求和谐,在一些小事上不会斤斤计较,而且多数时候都能要求自己别那么敏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好说话,或是会一味的容忍和退让,在必要的时候有钝感力的人也会发飙动怒,尤其在涉及个人核心利益和尊严的大事上,他们一定会毫不含糊的做出反击。
不仅如此,钝感的人也有脾气,但不表示他们就会乱发脾气,而是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该发脾气,什么情况下又该保持冷静,也知道为什么要发脾气、脾气该发到什么程度,以及发完脾气后该如何处理。
善于发脾气的人多半懂得收放自如,他们能够适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简单来说这就是「制怒」。而善于制怒的人往往拥有比较强的钝感力,看似对外界压力不太敏感的他们,反而能够妥善的控制局面,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而这也使他们能够更轻易的融入环境。
【作者简介】
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培训专家。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员工培训工作,曾为多家世界五百大企业进行员工心理的系统建构,在美国、韩国、上海等地举办数百场心理学讲座。以专门研究「不好意思」、「勇于拒绝」等应用心理学相关议题,帮助千万人与读者取回人生自主权,做自己的主人。着有畅销书《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别让不懂拒绝搞死你》。
《别让好脾气害了你》/发光体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