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苏花改上的汉本遗址,如何改写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文/一路纵队
前情提要:
苏花改(正式名称为「台9线苏花公路山区路段改善计划」,简称「苏花改」)作为花莲人衷心期盼的「一条安全回家的路」,其竣工指日可待,而筑路过程中意外发现的汉本遗址也需郑重以待,才是继往开来之道。
汉本遗址是台湾近年重大的考古发现,出土了颇为完整的古老聚落,除了房舍、田地与炼铁遗迹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丰富多样的外来物产,包括金箔、玛瑙、玻璃饰品、青铜器、开元通宝等。
此外,当地历经多次自然灾害侵袭的遗迹也引发学者关注,为什么一群又一群的人,前仆后继地选择居住在这个危险之地?这里会不会是南岛语族海上航线的重要据点?学者认为此处应作为「国定遗址」进行保存,但至今,它仍未具文资身份,就连「县定遗址」都不是。
花莲县长傅崐萁在11月底在媒体抨击中研院汉本遗址考古队发掘的速度太慢,他说:「这已经变成国际的一个大笑话!」强烈谴责「考古霸权」拖延了苏花改的通车时间。汉本遗址位于宜兰县南澳乡澳花村的汉本聚落,在苏花改开路的过程中,偶然迎来了台湾近年来至为重大的考古发现。
2012年3月5日,苏花改穿越汉本遗址这个路段已经在施工,一位负责其他工程段的考古随行监看人员正巧过来,在工地附近吃面,忽然发现眼前的土层有一排陶片,似乎曾经有人类在此活动,当下这位监看人员赶紧前往工地里,发现早有一大块遗址被挖掉,大量陶片与文物散落破碎。就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千年遗址重见天日。从此以后,提起汉本遗址的发现,总少不了这碗面。
▲没有人想到铁路西侧靠山缓坡竟会出土遗存丰富完整的汉本遗址。(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提供)
汉本遗址的出土跌破考古学家眼镜,苏花改环评时曾在铁路东侧海岸进行考古试掘,只发现一件史前陶片。没有人想到在位于铁路西侧靠山这一侧的缓坡竟埋藏了一个古老的聚落,年代可远溯到距今1000至1800年前,而陆续露出的遗迹甚至可上推至距今2000年以上,也就是说当西方的罗马帝国与中国的汉唐各自历经兴衰起伏之时,台湾这块土地的人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精采历史。
荣耀:为什么学者建议应订为国定遗址进行保存
随着发掘进度的推进,考古学家对汉本遗址愈来愈为重视,与其他遗址的出土状况相较而言,这个遗址的完整度非常高,在台湾近年的考古遗址中甚为罕见。这里出土的并不只是一些陶片或一些人骨,而是一个完整的聚落,包括他们所住的房子、铺上石板的地面,周边山坡还有田地,田地以石头区隔出条状耕地,并且有精巧堆砌的驳坎阶面,用以护坡挡土。
▲房屋结构。(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提供)
▲田地以石头区隔出条状耕地。(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提供)
尽管如此,他们并不是单纯倚靠农业维生,一辈子死守汉本的史前阿宅,这里出土了金箔、玛瑙、玻璃饰品、青铜器等外来物产,日前更出土了一枚开元通宝。从骨骼的某些特征也显示了他们经常划船,考古学家刘益昌因而认为,他们是在海上从事航行贸易的族群。
▲金箔。(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提供)
▲青铜刀柄。(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提供)
▲玉器(上左)玻璃饰品(上右)贝器(下左)琉璃珠(下右)。(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提供)
炼铁炉与铁器的发现,更是一大突破。汉本遗址出土了炼铁炉与多件铁器,而且历经千年,铁器却仍有一定品质的保存状况,显示他们已经拥有成熟的高温炼铁技术。
▲铁器。(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提供)
▲炼铁炉。(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提供)更耐人寻味的是,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这个聚落历经多次自然灾害侵袭,包括地震、土石流,发掘过程也出土了一具遭大石击中压住胸口的人骨(一种台湾版庞贝城的即视感!!),显示他是在灾害中死亡。然而在那之后,却又有人们到这里建立家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顾危险一次又一次选择此地?
▲水流破坏两道驳坎。(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刘益昌研究员提供)从文物的类型特色来看,汉本遗址的人与北部十三行遗址及花莲海岸崇德遗址有密切的关系,而汉本遗址就位于北部海岸与花莲海岸交通航线的中间,此地可能是南岛语族贸易与交换相当重要的据点。因其出土文物丰富、多元而完整,倘若能够深入、细致、完整的发掘这个遗址,我们或许将能掌握它的内部社会组织、经济活动、政治体制,甚至厘清台湾史前时代北部、东部及东亚的交通网络与互动关系。事实上目前中研院考古队在汉本遗址进行的并非全面性的聚落考古,而是疲于奔命的抢救性考古。举例来说,当A桥墩要施工,那么考古队得赶快把A桥墩所处位置下的考古遗存抢救出来,B桥墩要施工了,就得赶忙飞奔抢救B桥墩位置的考古遗存。从照片里可以看到,考古坑四周有型钢包围,此处即是之后桥墩所在之地,考古学上的正规作法是划定整个遗迹范围进行完整发掘,只有配合工程抢救的考古坑才会有此配置。虽然现在只是配合工程进行点状抢救,但单是这些点状发掘的发现,已经足以让考古学家认为这里应该订为国定遗址,以国家的规格进行保存。随着发掘工作进行,考古学家发现这ㄊㄨㄚ超大ㄊㄨㄚ的~~这里的地底下还埋了好几个世代的遗迹文物,整体规模比预期中更为惊人、数量更为可观、年代更为久远!在主管单位宜兰县文化局会勘后,决议考古团队应继续发掘,这实在是值得全台湾为之欢庆的一件事!▲型钢包围考古坑四周,此处即是之后桥墩所在之地。(图/sun摄)
▲之前的考古坑,现已成为桥墩落点。(图/sun摄)考古团队真的挖太慢吗?不过,宜兰县文化局叫考古团队继续挖,意味着发掘面积会扩大、时间会拉长,也必须修改发掘的合约,但漫长的等待,迟迟等不到工程单位对于修改合约的回复,没想到媒体却开始放送着考古团队挖太慢的新闻。如果只听一方说,大家大概会真的以为考古团队做事没效率很爱拖(自行脑补考古学家蹲在地上慢动作刷土的画面)。但实际上在合约签订后,考古团队的发掘面积与工作份量还不断在增加,做了许多合约以外的工作,以配合工程单位的作业与中央首长的指示,这都是工程单位在媒体呛声时,不会告诉大众的事。首先,考古团队几度接受工程单位的请求,希望先帮他们试掘某些合约未载的区域,好让工程顺利进行,试掘后,发现遗物又得随即进行抢救发掘,这些「帮帮忙,先给一点方便」的发掘面积共计987平方公尺。其次,后来露出更丰富的考古遗迹后,宜兰县文化局决议继续发掘,这部分的面积为857平方公尺。算起来,这新增的「857平方公尺」还少于之前为了给工程单位方便,先帮忙处理的「987平方公尺」,不过帮完忙后,工程单位却拿着原本的契约跳出来责怪考古单位挖太慢,好衰。此外,2013年时任交通部长的毛治国先生到汉本遗址勘查,在了解到遗迹的重要性后,随即指示考古团队针对遗构之制模工作,共计剥取一座炼铁炉、一座石棺墓葬、三座房屋驳坎,都是时间、都是钱。「早知道是这样,像梦一场~」,可惜考古团队之前多做先做的那些不能吐回去,只能含泪唱那英了。工程单位没有自爆的事当然工程单位更不可能自爆工程本身的延宕,以及工程如何拖延、干扰考古团队的进度:(一)工程延宕1. 环评太草率,后续程序补不完:当初在失控舆论压力下,苏花改的环评仅20天就通过,创下史上最短环评(一般大工程都要花上1-3年),许多问题根本尚未厘清。法令规定,一旦开发案通过环评后,若是工程内容要改变,就必须跑一个「环境差异分析」(简称环差)的流程。结果苏花改一下路线调整、一下土方量超出预估,动工才4年已进行了5次环差,造成时程一拖再拖,工程单位都快疯了,在在都是过去的超神速环评所导致的恶果。2. 地形:苏花改的严峻地形注定使得施工过程要痛苦不堪。果然如各界预言,有些路段挖到涌水,有些路段则尝试了多种工法后才突破瓶颈继续施工。而经过太鲁阁国家公园的路段也快不了,一次只能开挖一个单向车道……以上这些都是施工前就知道的技术问题。3. 招商不顺利、包商倒闭:影响最大的,就是招商不顺利、还有包商倒闭重新招标的事实,长隧道工程尤其难度高,隧道的线形要挖得准确并不容易,各个技术团队之间的进度整合困难,施工人力也根本不足,一直在招工。为了承诺在几年内通车,苏花改已经陷入日间、夜间都赶工的窘境,一旦有包商倒闭,工作期程又要再改。(二)工程对考古的干扰与拖延汉本遗址出土的遗迹丰富复杂,的确是需要悉心处理的考古遗址,而这里的考古抢救是工程团队与考古团队在同一个工作介面施作,许多个即将落墩的地点都会先架设型钢防护,才能进行考古发掘,这些建物对考古工作其实是极为不利的干扰。再者,考古团队需全面配合工程团队时程,工程单位没把工作介面交给考古团队,考古团队也动不了,例如103年1月至104年1月底期间,工程单位仅交付一个工作面(P2-S考古坑),一整年,考古团队呈现枯等状态,人力闲置,这些帐都要算在考古团队头上吗?哀愁:汉本遗址的命运,掌握在工程单位手中看起来,工程单位已经对汉本遗址失去耐性。交通部公路总局苏花公路改善工程处处长邵厚洁说:「不能说都不让人家挖,这样也不对啦……可是,挖,应该挖到它有一个代表性出来之后,其实就已经可以。毕竟没有这个工程根本挖不出来,可是现在已经有了,就应该挖到一个程度,可以有代表性的时候,应该就还给工程界去处理。」意思大概是说,既然已经知道汉本遗址好重要,那我们的桥墩就可以压上去了吧!(这到底是什么逻辑?歪腰~)工程单位一开始也对外宣示抢救文物的决心,结果现在需要交代苏花改工程为何延宕时,考古遗址却被推出来作为攻击的标靶。考古遗址需要用「抢救」的方式来发掘已是万分不得已,在工程单位的无情催促下,还以「挖快一点」为目标,无异是台湾文化资产的浩劫。如此重要的考古遗址、文化资产该如何处理,只因为土地所有权在公路总局手上,竟得由造路的工程人士掌握生杀大权,文化人、学术人、考古学家无从置喙,就算是学术成就享誉国际的中研院也只能听其安排,究竟是一个大笑话或一个大悲剧?真正具支配力者,究竟是考古霸权,抑或是工程霸权?我们认为工程单位应尊重遗址抢救,给予考古团队充分时间与空间,遵循考古规范详细记录,以免资料流失。没有身份——连县定遗址都不是汉本遗址位于宜兰县与花莲县交界的和平溪北面,有网友说:「幸好汉本遗址位于和平溪北边,不是南边。」因而庆幸着它的主管机关是宜兰县文化局,否则大概已是凶多吉少。但你知道吗?汉本遗址现在还不具文化资产身份,连县定遗址都不是。而目前的《文化资产保存法》只有「暂订古迹」的条文,没有所谓的「暂订遗址」,在缺乏保护机制的情况下,使得汉本遗址岌岌可危。宜兰县文化局、中华民国文化部应即刻进行审议,让汉本遗址成为「县定遗址」、「国定遗址」。唯有如此,汉本遗址才能依循《遗址监管保护办法》进行监管保护,倘若指定为「国定遗址」,由文化部直接管理,将有更丰富的资源与更多在国际亮相的机会,让汉本遗址代表台湾扬名于世界。别再让工程单位凌驾于文化资产之上。
●作者一路纵队,这是由许多人共笔写成的文章,2015年12月初,得知汉本遗址面临危机,我们开始寻求各方协助,幸蒙故事网站愿意提供刊登文章的空间,于是大家利用自己的下班时间、课余时间、打工空档……一起将文章完成。从汉本车站走到汉本遗址约10分钟,路狭车快,不能并排而行,必须一路纵走,如同笔者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以「一路纵走」的接力方式写出这篇文章。本文原刊自故事网站,已获作者授权,不代表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元声音,来稿请寄至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