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房发现大量旧文书 历史迷鉴宝

历史文化爱好者连续两日来侨房协助清理这批旧时文书。(李玮玮摄)

东区库充村是中山开县先贤陈天觉故乡村内现仍保留大量碉楼和侨房。近日,一间建于1936年的侨房里保留的大量文书类资料对外曝光」,本土一群历史文化爱好者相约1日和2日连续「鉴宝」,希望从这些旧时文献中搜寻时代印记

该侨房是一栋单体楼,上下共计三层。据代为看管侨房的陈姨介绍,屋主陈伯是她的大伯,早在上世纪30年代前往加拿大,在那边从事蔬菜种植等,1936年左右回国建成该建筑。数十年间,陈姨一家一直代为看管房子,十分爱惜,保存完好,陈伯的小儿子几乎每年也会回国探访。

陈姨近日在收拾房屋时找出大量旧时文书资料,正在库充从事活化侨房的公益达人「阳光」了解此事后,和各方联络,希望能发掘这些资料背后的历史价值

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这栋侨房,外表不起眼,门口挂「中山历史建筑」牌匾。走进堂屋,正对门口的门楣上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民族精神」。「之前在其他侨房上看到过『国富民强』,挂这四个字的,特别少见,说明这家屋主很有正气。」来自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黄丽雯老师说。

陈姨在收拾屋子时候整理出大量的文书资料。文书资料分为几类,一类是各类屋契、票据、入股书、租金簿等。一类是日常记事簿类,比如修建房子用了什么材料,多少斤、多少钱;日常杂记家里日常买的物品价格,以及部分书信等。还有一些能够反映历史生活气息的各类资料,比如1950年的消防收据长啥样?当年的电费单价多少?上世纪70年代的他们去中山哪家照相馆冲洗照片?还有上世纪80年代的侨汇商品供应证,可买食糖工业品等。

民间历史文化爱好者冯文源说:「这里面第一手文献资料之多,可以写一本书了,令我这个平时看到本土历史二手文献都沾沾自喜的人目瞪口呆。」

接连两天,这群爱好者自愿组成清理小组,将这些文书先用塑胶袋封装保存。1月2日,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两位历史学老师也闻讯而来,他们建议,这些珍贵的文书经不起一次次翻查,「可以咨询文物保护专业人士意见,如何做好存储,然后可以进行翻拍资料化,今后如有想研究的人可直接看照片,减少对文书的进一步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