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泉州彩扎世家三代传承初心不改
中新网泉州2月6日电(孙虹 吴冠标)春节将至,侨乡福建泉州年味渐浓。在位于老城区水门巷的曹淑贞大师工作室时,曹淑贞一家依旧忙碌着。
“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彩扎花灯预订量比往年少了。”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曹淑贞认为,彩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并不局限于花灯,还可以作为收藏的工艺品,或是赠送的礼品。“这也会是未来彩扎传承发展的一个趋势。”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曹淑贞正在制作彩扎。吴冠标 摄
彩扎兴起于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由纸扎演变而来,纸扎品多用于红白喜事场合,也就是俗称的“糊纸”。后来经过发展,材料上由过去仅用纸扎发展成为使用土、蜡、搪塑、丝绸布料等,因此被称为彩扎。“泉州彩扎”于2019年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966年我进泉州工艺美术公司跟随老艺人们学习彩扎、花灯,1969年开始独立制作至今。”曹淑贞告诉记者,以往她学艺时彩扎材料是通草,但通草较脆且易损坏,所以后来她将材料改为医用棉布、丝绸以及纸板等等,大大增加了彩扎工艺品的质感,形态也更为生动。“例如制作彩凤,如果翅膀用通草,那很容易软塌下来;而我选用了纸板,就可以让翅膀更硬朗,体现出展翅飞翔感。”
曹淑贞的女儿李静咏是泉州彩扎项目市级传承人。图为李静咏在为“凤凰”涂色。吴冠标 摄
除了将制作材料进行改良,曹淑贞还将彩扎工艺融入传统花灯之中,起初是浮雕式的彩扎,后来是立体的人物、花鸟动物彩扎。她希望,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利用花灯为载体,能让更多人能够知道彩扎、了解彩扎。
“这是我的创新,我也期待新一辈人能继续创新,将泉州彩扎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曹淑贞如是说。
将彩扎技艺融入传统花灯之中。吴冠标 摄
让她欣慰的是,女儿李静咏以及外孙庄颖毅,都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一门手艺,并且立志将泉州彩扎以及传统花灯继续传承。
李静咏是泉州彩扎项目市级传承人,她继承了母亲的衣钵,传承彩扎与花灯工艺。“小时候还没有接触到花灯,就先接触到了彩扎,看母亲在工厂做彩扎时便喜欢上了这门手艺,之后慢慢的学习过程中,也从爱好变成了职业和习惯。”
曹淑贞的外孙庄颖毅在教导小朋友们制作彩扎花灯。(受访者供图) 钟欣 摄
“做艺术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疯狂的。灵感稍纵即逝,一旦有了灵感,我便会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创作,直到把自己的灵感转化为精致的工艺品。”李静咏笑着说,“有时做菜中突然有了灵感,就立刻动手,结果菜都糊了。”
正是因为有着这股“疯”劲,李静咏在学习母亲技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件件优质的作品。例如她近期的得意之作《唐伯虎点秋香》花灯,这盏花灯上面部分是针刺的孔雀开屏,中间部分是走马彩扎“唐伯虎点秋香”,下面部分则是刻纸的竹鸟花草,在一盏无骨花灯上融入了三种工艺,令人大开眼界。
为了传承彩扎和传统花灯工艺,曹淑贞母女俩还经常举办非遗课程,或者与学校合作,将彩扎带入校园。而随着第三代传人庄颖毅彩扎技艺的进步,她们也会将带着庄颖毅一起教导孩子们制作彩扎。
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曹氏彩扎花灯声名远播。2005年以来,便经常有海外部分院校组织师生前来学习制作技艺;而作为非遗传承人,曹淑贞也曾远赴菲律宾等地文化交流。在曹淑贞眼中,传承发扬彩扎手艺是她的初心,更是她的使命,如今的她,对于下一代的传承充满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