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 线上研习营10日落幕

为推动循环经济,工研院携手美国在台协会外交部日本台湾交流协会、荷兰在台办事处、台湾海洋委员会,共同于11月3日及10日举办「全球合作训练架构(GCTF)— 运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海洋废弃物线上研习营」。因应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国际疫情,本次研习营采线上与实体会议同步进行,邀请许多美国、荷兰及国内知名海洋问题及循环经济专家,与我国产官学研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循环经济及海洋永续发展议题,两场次共超过1000人次在线收看,及海洋委员会现场近百位观众参与盛会

工研院副院长彭裕民指出,迄2017年全球已生产83亿公吨的塑胶,使用后遭弃置的各式塑胶物品许多都流入了海洋,因此如何减量、回收及再利用以解决塑胶废弃物是当务之急。循环经济不是新观念,而是另一种崭新的商业思维与模式。台湾在过去20年间,实施许多领先全球的环保措施,资源回收率为全球第3,保特瓶回收率95%,回收再利用的塑胶材料用于各种生活领域,创造新价值,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标竿。工研院擘划2030技术策略蓝图,长期投入循环经济与AI人工智慧的技术研发,借由此次分享相关经验,不仅加持台湾国际形象,更期待促成台湾的绿色成果输出,角逐全球预估达一兆美元的商机

工研院产业科技国际策略发展所所长苏孟宗表示,环境永续、降低海废对于环境的污染已是全球性目标,然而并非单一企业或单一领域可以完成,因此需要靠不同领域、技术、产业、以及国家的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综效。他认为2030年循环经济会扮演非常重要角色,台湾有可信靠的强韧产业生态链,可成为全球解决海废议题的关键伙伴,经济模式的改变也将创造出下一波经济发展契机

工研院长期投入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许多研发成果已推广到产业并创造经济价值。包括:海废保丽龙、废弃渔网研析循环再应用技术,已搭配厂商开发出循环再利用的终端商品;工研院打造AIdea人工智慧共创平台,并携手荒野保护协会,运用AI人工智慧精准掌握海洋废弃物分布,协助净滩测站人力调配,为永续环境尽一份心力。工研院亦致力于产品/材料的重新设计,让无法再制使用之产品透过生质材料或可生分解技术导入,让废弃物可以消失于自然环境中。

台美日荷等国际专家于会中深入探讨全球海洋废弃物面临的危机、以及分享各国因应之道。与会专家Dr. Jenna Jambeck从2001年就投入海洋废弃物的研究,她指出,即使现今全球积极面对此危机,但预估到2030年,每年流入海洋的垃圾仍有8百万吨,海洋污染问题跨越国界,需要各国携手合作解决这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美国大气总署则分享如何利用卫星来定位海洋垃圾,未来还打算运用AI人工智慧技术来定位海废;全球知名的The Ocean Cleanup也分享开发河川垃圾收集船技术,在河川内收集垃圾及分类,在垃圾进入大海前便加以阻断

在如何用循环经济模式从政策、经济及生活等全方面切入解决废弃物的议题上,循环台湾基金会创办人董事长黄育征提出「循环经济模式」,把废弃物当作产品提供服务商业模式,为废弃物创造价值,让海废变黄金,他并分享多个成功的台湾案例。美国Port of San Diego Legislative Policy Administrator David Yow分享在San Diego港的蓝色经济计划,企业以港口当作试验场域,同时试验了企业技术也处理港口废弃物。

「全球合作暨训练架构」(GCTF)成立于2015年6月1日,旨在提供平台让台湾能对全球问题作出贡献,并与区域伙伴分享其专业。本次研习营为GCTF成立以来,首次针对循环经济及海洋废弃物议题进行讨论,活动首场由外交部次长曾厚仁、美国在台协会(AIT)处长郦英杰(Brent Christensen)、日本台湾交流协会代表裕泰(Hiroyasu Izumi)及荷兰在台办事处代表谭敬南(Guido Tielman)透过预录致词,10日则由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长黄向文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