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华”讲坛 | 常沙娜:永远的敦煌

点击查看直播回顾>>

我们今天得以欣赏的敦煌古迹,是怎样被保护下来的?如何研究敦煌?神秘而迷人的敦煌艺术如何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为何艺术设计中,中国人自己的文脉不能丢?

4月21日下午4点,著名设计家、教育家、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沙娜先生人文清华讲坛发表名为《永远的敦煌》的主题演讲,带领大家畅游大美敦煌。

近两千名观众到场聆听演讲,同时众多网友在场外观看了在线直播。

结缘伊始:敦煌血脉连

一开场,常沙娜先生就介绍了自己与敦煌的特殊缘份

她从小出生在法国父亲著名画家常书鸿塞纳河边看了伯希和的《敦煌图录》后决心回国保护敦煌,由此她的命运也发生了逆转,于1943年跟随父母来到敦煌生活。

父亲那代人,是守护敦煌的开拓者,筚路蓝缕,保护工作从防沙种树开始做起。

常沙娜先生说她的童子功是在敦煌打下的,1946年至1948年,15岁至17岁期间,她因家庭变故而辍学每天像敦煌研究所工作人员一样去洞窟临摹壁画。这份扎实的童子功,练就了她的造型能力,令她受益终生。

结识林徽因:走上设计之路

常沙娜先生还动情地回忆了她设计生涯的引路人林徽因先生。

1951年春季,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她协助父亲筹办“敦煌文物展览”,在展览上,与梁思成夫妇结缘,他们破格将她安排到清华大学营建系当助教。在林徽因先生的指导下,她开始大胆地将敦煌元素糅进北京特种工艺——景泰蓝中,“是林徽因先生决定了我终身献身给艺术设计和教学”。

敦煌花开:传统与现代设计

常沙娜先生向观众详细描述了她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顶灯宣武教堂彩色玻璃窗、香港志莲净佛像,以及她从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设计人民大会堂时)我们的工程师叫张镈,我永远忘不了他。他说沙娜你这个图案很好看,但是你要注意你的设计要跟我们宴会厅的功能相结合,要把通风口、照明结合起来。没有照明、没有通风口,你设计的再漂亮也没有用。我就把敦煌的藻井图案和照明元素结合起来。”

“(设计志莲净苑佛像时)我把敦煌唐代的45窟、328窟,两个窟盛唐的佛像组合在一起。盛唐是唐朝最繁盛的时代,用色是非常讲究的,我给它恢复了起来。当时主要色调是石青石绿土红土黄。装饰起来是深中浅,深的放在中间,与浅的组合在一起。每一个图案不是绿就是绿,蓝就是蓝,而是分深中浅。这样弄出来很丰盛,很漂亮。”

不要浮躁:对敦煌要开展专题性研究

在谈到敦煌的研究与保护时,常沙娜先生强调要对敦煌做专题性研究。“敦煌方方面面可开发、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包括建筑、音乐、乐器、舞蹈、服装等,很多,都是专题性的。包括历代的山水怎么表现,植物怎么表现,动物怎么表现,要进行专题的研究,不能笼统。所以,我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好了开发出来,再重建,这是搞活,而不是动了原来的东西。”

她同时也批评了现在研究敦煌的一些浮躁病:“我担心现在在敦煌,扎扎实实地在那里真正地去研究获得的成果还是不够,很多时候就是看一看、晃一晃以为就够了。所以我强调一定要好好地下决心吃苦耐劳,在那里好好研究、好好学习。”

殷切叮咛:设计界不要丢了传统文脉

常沙娜先生认为如今的艺术教育缺少扎实的功夫,特别是学生大多用电脑制图、拼贴,手工活越做越少。所以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更注重扎实的“工匠精神”,她指出“传统和大自然的形式一样很重要,能使我们的图案设计更加丰盛”。同时语重心长地强调“不能丢了传统文脉”,要坚持深入学习继承传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演讲结束前,常沙娜先生说:“我一辈子什么都经历过。我出生在法国,在文化大革命也挨了斗,说我是资本主义小姐,生在法国,在美国留学。但我爱我的祖国,我的老前辈也爱我们的祖国。我现在已经89岁了,但是我还是依然很乐观。就像我父亲说的那句话,‘生命不息,跋涉不止’,能做什么就继续做什么,高高兴兴的。”

她特别鼓励年轻人要有思想准备,要奋斗,要面对现实,好好地干,要为自己的国家作出贡献。(作者:人文清华)

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网、中国青年网北京电视台凤凰网本站教育、本站艺术、腾讯新闻搜狐文化等媒体的记者到现场进行了报道。本站新闻、腾讯新闻、凤凰新闻、搜狐千帆直播、今日头条网络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在线同步直播。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20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专家胡鞍钢、心理学家彭凯平经济学家稻葵、法学家崔建远、教育家谢维和、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著名影视评论家尹鸿、公共管理专家薛澜、科学史家吴国盛、文字学家黄德宽、经济学家白重恩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与听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