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航/以爱为名的邪恶
文/周伟航
最近台湾的教育圈,突然充满了「以爱为名的邪恶」。提到「穿制服」,有人就主张那是基于爱护学生的善意,谈到「女宿门禁」,也有人主张校方是出于善意,才会对女性多加限制。还有其他更多的争议个案,则是师长以关怀学生之名,把学生压制在自身的学术与体制权威之下。但这些行动或想法,其实都是明显的邪恶。
我们要问的是,这么明显的邪恶,却有如此多的人看不出来?他们为什么认为以「爱」为名,就可以把恶行变成善行?
不只是教育圈,在整个大社会中,亦有许多的罪恶是以爱为名。人类道德体系经过数千年发展,目前只剩少数基于宗教信念的伦理观,会认为以爱为名的行动有绝对的说服力。大多数的伦理学家都认为,基于善念的行为,其实充满各种道德危机。
在伦理学上,一个正确的行为,通常会包括三个部份:良善的动机、妥适的手段,与正面的结果。而以「善意」「关怀」「爱」为出发点的行为,就可能在这三层面产生问题。
第一,是就动机面来说,我们难以确认他人的动机是否真如他所说的那样良善。
人永远无法进入他人的内心,判断他的真正意向。说是悲悯生灵的放生行动,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往生西方极乐的私欲。自认基于善意而坚持用人力门禁管制女学生,或许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不会在电子化管理后消失。
谁知道你是不是真有善意呢?嘴巴说自己是善意的,其实不代表什么。
第二个问题也是动机面,你的善意的确可能是真心的,却是思虑不够成熟的善意。
有些善意来自情绪、直觉,这种冲动可能不太稳定,变来变去,有时还导出完全相反的结论,一下觉得老师可怜,一下又觉得学生悲惨。有些善意则是来自于偏见,像是「学生就是该用打的」「女人就是晚上不该出门」。许多种族或性别歧视者,是从小就被教育成如此偏颇,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直觉其实大有问题,还误以为那是良知。
不是来自内心,就是一定是良知的呼唤,也有可能是愚蠢的侧漏。
第三个问题是手段面,就算你有善的动机,也可能采取不适切的行动。像是管理学生出入校,这当然可称有善意动机,但手段面上来讲,当学生连手机都有指纹辨视系统时,你还采取统一制服这种解决方案,就有点落后了。
不适切的行动,通常都有「过」或「不及」的性质,也往往无法真正达成原本设想的目的。
▲立委吴思瑶以辅大校友身份,支持废除女宿门禁。(图/翻摄自吴思瑶粉丝专页)
第四个问题仍是手段面,有些行为本身的邪恶程度太高,就算有善的动机,也无法证成这类型的行为在道德上是正确的。
像是教师混淆行政、教学、研究的身份,事主当公亲,球员兼裁判,想要以自己特定小圈圈的做事方法来解决问题,却没考量到这种「行为形式」本身是严重不当的,不管你圈圈有什么特定价值标准,其基本形式就是不合人类的程序正义规范。
简单来讲,就算你「充满善意」的去球员兼裁判,这个行为也是错的。
最后一个善意行动带来的问题,就是负面的结果。善意当然不代表事情能照自己所想的方向走,一个行为的结果,有时还真是会受到运气的影响,纯粹是机率问题。
但当你一再重复的行为,已产生明显的负面成果,却还是坚持自己的善意无敌,可以免去负面结果之责,那就真是太恶劣了。像是放生造成大量生物死亡,还是执迷不悟;又或是女宿门禁造成赶不回去的女学生只能在路边、店家过夜。
不去思考如何解决机制失能,而是不断强调自己的善意,只更加突显自身的不负责任与恶意。
整体来讲,强调「善意」的人,通常都带有很严重的「道德自我沉迷」症状,以为自己有「佛心」「善念」「爱」「一念之仁」,就天下无敌了。就算整个世界被他们搞到天崩地坏,他们也认为这是别人「没有好好照做」「辜负他们的苦心」,或是运气不好,只要再发善念,就可以逆转这一切。
他们不刻意为恶,却会造成大恶,其根本原因就是「发蠢」。这些人就算有高学历,但你仔细观察,在他们「发善念」的行动与议题中,其表现却异常的愚蠢。所以,他们需要的不是善念,善念已经太多了,他们需要的是「脑」。
有种德行叫「睿智」,这和知识或天生的智力不同,是需要时间、经验,透过尝试错误、自我反省、学习他人经验,并整合各种资讯来提升的。这些善意魔人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德行。
不过「睿智」这事,勉强不来,你只能一直刺激他,一直挑战他,一直批判他,或是拿这篇文章给他看,要他正视自己的善念并无法拯救其愚蠢的根本问题。
总结来讲,善意、爱、关怀,是要放在心里,是要真心为别人付出的;以满嘴正向词汇想证明什么,其实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且,不就是因为蠢到讲不出什么真正有用的道理,才会满口善念、善意、关怀、爱,来祈求别人认同吗?
要真正获得认同,你要讲的不是「理由」,而是「解决方案」。
你打算怎么解决大家的问题?还有,你打算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爱」,是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的。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周伟航,笔名人渣文本,经营粉丝专页「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辅仁大学哲学博士,专长为伦理学,曾从事政治公关工作,目前为时论专栏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