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班族的「職人精神」:新舊衝撞,職場人生
帅气的西装、晚归的父亲、被上司斥责的下属、不被看中的女性...等等角色形象,型塑了世界对于日本职场的基本认知。 图/路透社
(前情提要:在找到工作正式就职前,就是一场职场缘份的寻觅...《日本的「新卒就活」:追寻职场缘份的新鲜人们》)
日剧与动漫当中,晚归的父亲、被上司斥责的下属、不被看中的女性...等等角色形象,型塑了世界对于日本职场的基本认知。而如同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日本人对于工作所投入的心力以及敬业的态度,也经常被以正面的角度描写。像是小说改编的日剧《下町火箭》所描绘,中小企业对于零件的品质与技术纯精的追求,并依靠这份意志力对抗企业间的恶质斗争,就是现代日本社会中「职人精神」的展现。
「职人精神」来自日本的古老传统,意指在某一个领域,经常是手工艺或者工业,长期的耕耘,达到如火纯青的水准。在上班族所在的办公大楼之外,其他的职业选择,如工艺、厨艺这类不被学经历所拘束的技能,能达到精湛、巅峰的程度,也是一种「敬业」美德。例如漫画《将太的寿司》中,主角对于寿司的执着与要求,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寿司师傅的精神。这种「匠人精神」不论在在日本社会,甚至国际舞台上,都是备受注目与尊重,甚至被称为「人间国宝」。
即使随着工业与资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职人已经逐渐转型,这样的精神也不再限于工艺与技术,日本尊敬「敬业」的态度,也实现在各种产业与职场上。于是,工作不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应该「一生悬命」地为工作付出所有,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该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努力发光。
但世代不断更迭,年轻一代的日本人对职场以及职人精神的想像,也于社会风气与国际巨浪潜的冲击下剧烈转变。
「职人精神」来自日本的古老传统,意指在某一个领域,经常是手工艺或者工业,长期的耕耘,达到如火纯青的水准。图为国宝级寿司职人,小野二郎(左)。 图/纪录片《寿司之神》
世代不断更迭,年轻一代的日本人对职场以及职人精神的想像,也于社会风气与国际巨浪潜的冲击下剧烈转变。 图/欧新社
▌职场文化大观园
在历经了「新卒就活」九弯十八拐的重重考验之后,一批批从校园走出的新鲜人,也将接受现实社会的「职人洗练」。以规模较大的大手公司为例,新鲜人们通常不会立刻「上工」。由于录取的学生各个背景五花八门,对于业界的理解也参差不齐,因此大多数企业会进行统一的研修训练,再经由研修的表现来分配部门归属,而新鲜人们的社会人之路,至此也才算真正开始。
通常,新人们会从基层的工作——如营业职(即业务)——开始。因为一名新员工的加入,在日本的终身雇用文化里对双方都是一辈子的事:新进的员工终其职涯都会为公司奉献,而公司也得着眼长期,规划、投资这些新人接下来数十年的发展与未来,因此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从基础开始的新人,也应该从现场的工作实况开始,从最基层来感受产业与顾客群的形貌。
日本的职场文化,也如同俗话所言:
在石头上辛苦悟道三年,也能得出一番成果。(石の上にも三年)
要能在一个领域中能够胜任,普遍被人为需要至少三年的时间。也因此,不少公司有了「十年三部门」的政策,让员工们能在同一间公司的不同部门展现长才。
新鲜人所领到的第一份薪水,也随着各个公司、产业不同有所差异。若以东京地区的「行情」来说,一般日本大手企业的新进员工,通常能拿到20至25万日圆的起薪(折合新台币6万至7万5千元之间);而相较于知名集团所能担保的升迁与加薪承诺,其他的新创企业为了要吸引人才,起薪通常会比知名度高的公司还要稍微再高一些。不过,有些企业给新人的起薪甚至可能超过30万日圆(折合新台币9万元),这个类别的薪资经常是「外资系」公司,或者银行、顾问或者资讯业界,都因其专业性及难度较有挑战性而拥有较优的待遇。
除了起薪之外,多数公司也于六月、十二月会发给「分红」(赏与),并补助员工的交通费、保险、甚至是部分的房租。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从基础开始的新人,也应该从现场的工作实况开始,从最基层来感受产业与顾客群的形貌。图为日本中部川崎市的京滨工业地带。 图/路透社
除了起薪之外,多数公司也会补助员工的交通费、保险、甚至是部分的房租。 图/Shutterstock
▌恶名昭彰的日本职场文化
不过日企除了以照顾员工著名之外,也以加班、性别与权力结构不平等「恶名昭彰」。
日本人平均劳动时间属于世界数一数二,甚至产生了「过劳死」的现象。过多的期待以及社会压力,经常以连续加班的形式表现,并因责任与压力也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因此失去性命。过去,日本曾发生时值20年少的年轻员工,因夜夜加班拜访客户,过劳而心肌梗塞的憾事。也曾有员工因工作压力过大而自杀,即使一开始不被认定为过劳,其后死者家属不死心告上法院,才终于被认定为过劳死而得到赔偿。
为了防止过劳问题的事故扩大,日本厚生劳动省于是规定:一个月不得加班超过80个小时的「过劳死线」。不过对很多日本上班族而言,加班是升职的必要途径,也是能增加薪水、不用立即回家面对家庭责任的最佳借口。也因此,尽管政府与企业都在推动减少加班的政策,也顺便为公司省下附加班费的成本(例如推行「无加班日」),但日本平均的劳动时数仍停留在一年2千小时的水准,整体起伏变化不大,足以彰显加班文化之于社会的根深蒂固,已成为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日本习惯,
日本的职场重视上下层级关系,在主管还没下班前,员工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是被视为失礼的。当然,主管的命令更不得违抗,甚至与日剧《半泽直树》如出一彻,上司将过错推责给下属的事件并不稀有。
日本人平均劳动时间属于世界数一数二,甚至产生了「过劳死」的现象。 图/美联社
此外,日本职场也以性别不平等为名,曾经年轻女性只能净做倒咖啡、影印等事务性的工作。就连在职场上称职的女性,经常「出世」(升职)也与男性不甚平等。结婚后由于社会对于女性于婚姻中角色的期待,以及多数职场并不容易允许身为母亲的女性继续工作,不少女性员工于结婚、怀孕之际,就会从公司辞职转为全职的家庭主妇,称为「寿退社」。这样的文化也令不少业主倾向不雇用女性,因女性员工只能短期工作,对于公司培养员工的成本而言并没有吸引力。
不过各种不平等也正逐年改善。自从1986年以来,日本通过《两性工作平等法》,规范企业在进行人才筛选时不得依性别招募,职业妇女的比例也逐年攀升:这一方面这是景气长齐低迷的结果,如今要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已经很难单独依靠丈夫的收入;另一方面,伴随着安倍首相的「女性经济学」以2020女性管理职达到三成为目标,各个企业也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在就业市场时积极拉拢女性人才。
只是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对于职业妇女仍然有相当多的障碍。不少双薪家庭的孩子排不到育幼院,成了「待机儿童」。父母双方经常无法准时下班,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有所影响。因此,不少女性上班族选择固定时间上下班,却也因此丧失了升职的机会。
即便职场不平等的问题有所改善,日本如今的社会结构,却仍对职业妇女——特别是已有家庭的女性——设下相当多的障碍。 图/美联社
▌误入黑心企业怎么办?转职吧!
多数企业也严格规范各种不平等的上下关系,如最常见的「性骚扰」(セクハラ)与「职权骚扰」(パワハラ),都有受到法律的规范。工作时数的控管,也都有在被监督。若是没有优良规范的企业,比如拥有工时过长、性别不平等、离职率高的状况,便有可能被颁发「黑心企业大赏」(ブラック企业大赏),在网路上被广泛讨论,严重的情况可能厚生劳动省会直接公布公司名称。名声不佳的企业,自然也会在人力市场上吃亏。每年公布的黑心企业名单,除了给求职的人参考之外,也警惕公司要注意员工的基本劳动权益与条件。
不过,就算不小心进了黑心企业,也能透过换工作脱离苦海。从前,日本的年轻人进入一家公司,便如同结婚般,认为将永远为该公司奉献心力;但如同现今社会离婚已经稀松平常,日本大多数年轻人对于第一份工作的公司,也不再忠贞如一、誓死奉献,「转职」,也逐渐成为了职场人生的另一个选项。
转职的步骤不如新卒就活复杂,一般的程序也是透过人力仲介投履历或者介绍,时程上也会更有效率。若说「新卒」重视的是人的潜能,「转职」看中的就是人的即战力与工作能力。如同在一间公司要经历三年才会更换部门,日本的转职也多数以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为门槛。若在第一份工作经历了不到一定经历而转职,或者因各种原因延迟就职活动的年轻人,也被称为「第二新卒」。
在过去,「第二新卒」曾被人力市场视作为不被认可的不适任者,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这群转换跑道的求职者们也逐渐被社会所接受。根据厚生劳动省的调查,近年有将近三成的新进员工于三年内转换跑道,转职的年龄层中以15至24岁间成长率最快,其中女性的比例又比男性更高,整体而言「非正规雇用者」的转职比例更是最高。
转职文化的逐渐兴起,源于日本终身雇用制度不再如从前保障,新世代日本劳工也更在乎个人的生涯规划,亦不再将为公司奉献一生视为职涯教条。尽管整体数据显示,日本劳动者转职的比例仍然偏低,民间智库调查也发现,在理想的终身雇用制能执行为前提,有六成的人回答希望能够在退休前在同一间公司工作。但在考量现行制度的走向下,也有八成的人认为:转职已经是很一般性的活动。
从前,日本的年轻人进入一家公司,便如同结婚般,认为将永远为该公司奉献心力;但如今大多数人对于第一份工作的公司,也不再誓死奉献。「转职」,也逐渐成为了职场人生的另一个选项。 图/路透社
▌衰退的日企?国际化的呼声与转型
尽管仍显传统,但日本的职场文化确实正在转型当中。
在经历80年代的泡沫经济之后,日本景气始终未能全面复苏。纵使日本企业在全球经济仍保有一定地位,但面对新兴国家的崛起,步伐沉重的日企却多被认为跟不上时代、或正在走下坡,面对亚洲邻国——尤其是中国、韩国的崛起——日本作为亚洲之龙的地位,也显得不再稳固。
于是,对应到局势转变,日本企业也不断对「全球化」发起追求,除了广泛促进全球驻点的连结之外,最具有指标性的,就是企业雇用外国留学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日本近年饱受少子化与高龄化社会的危机,针对这个问题,一向被认为锁国排外的日本,也以迎接2020奥运为契机,推动各项开放政策,积极地向外国白领菁英开启大门。根据日本法务省的统计:2016年有14万名留学生将留学签证转为工作签证,前五名分别以中国、韩国、越南、台湾与尼泊尔最为踊跃;同年数据也显示,拥有工作签证的外国人当中,有七成为男性,其余三成为女性,这些人才最主要从事的工作则以「技术」与「国际事务」类别为主。
对「全球化」的想像,已成为日本上班族的最大挑战之一
对「全球化」的想像,已成为日本上班族的最大挑战之一
为了广求国际人才,日本也出现了各种有利于外籍学生的求职方式,各企业会于求人网站上特别注明欢迎留学生应征,也有人力公司定期举办专给留学生的就业博览会。不少企业甚至不再要求日语程度或者日本的学历,直接前进中国、韩国等海外市场进行在地招募,招募到人才后再一并带回日本培训。
同时,具有海外经验的日本学生或者在国外长大的日本人——俗称「归国子女」——也成为不少日企瞄准的目标。每年以波士顿为主,在世界各地都会举行就业博览会,征求日文与英文双语能力的人才。这种专门锁定归国子女的活动,与日本本土手续繁杂的就活大不相同,只要透过密集的面试便有机会在短短几天的博览会中拿到工作合约。
尽管有各种配套措施,外国人在日本就职仍然困难重重。除了不少企业仍然以「母语程度」的熟练日文为聘用门槛之外,外国人也不易取得日本在地就活的情报与撇步。此外,多数日本企业对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想像也过於单一,「会说英文」或是制式英文测验的成绩,就成为了评量一个员工或者一间公司,是否有足够国际视野的最重要指标。于是,就算雇用了大批优秀的外国人才,多数日企却没有让他们发挥与母国或者国际联系的功能,而是在各方面「同化」外国籍员工,让他们与日本人进行完全一样的工作内容。
面对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公司成员,日本企业主流的趋势,仍在传统与新时代之间反复拔河。而在社会风气的转变、国际趋势的移转挑战下,日本职场能否接纳员工们的差异、努力促成一个容纳多元文化的职场环境,也将成为型塑新一代日本「职人精神」的重要挑战。
日本职场能否接纳员工们的差异、努力促成一个容纳多元文化的职场环境,也将成为型塑新一代日本「职人精神」的重要挑战。 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