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重点打造乡村旅游

11月15日,在德州重点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议上,乡村旅游发展目标被明确:未来5年,全市乡村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7年,乡村旅游总收入占旅游经济总量比重达到25%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乡村旅游之路该怎么走?

规划引导,项目带动

发展乡村游,德州市条件得天独厚。据了解,全市共有134个乡镇,3000多个村庄社区,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0%,近八成的旅游资源就蕴藏在农村地区。

与此同时,大力开掘乡村旅游“富矿”的机会在增多:省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要特别重视发展旅游、文化等十大行业和领域。山东省政府决定在“一圈一带专项切块资金中,拿出20%用于旅游业,德州市也将从“一圈一带”专项切块资金中拿出3250万元,用于23个旅游规划及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为利用好这一政策资源,规划和项目必须两翼并举。目前,德州市已完成了《德州市环城市旅游游憩带规划》,《德州市中心城区旅游发展规划》也启动在即;此外,各县市区乡村旅游规划也在陆续开展。这些规划一旦全部完成,将极大整合该市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也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与此同时,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正拉动拥有一定基础的县市区提档升级:夏津围绕大云寺项目,努力打造宗教旅游胜地,丰富森林公园游览内容,有效带动吃、住、购等相关产业增收;庆云依托海岛金山寺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大提升了县域旅游品牌形象。

实践证明,以项目拉动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凝聚要素、增强发展后劲,促进旅游结构的优化和产业档次的提升。

内功,擦亮旅游品牌

当前,该市乡村游亮点在逐渐凸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8亿元,其中,各类生态园、采摘园吸引了大批游客,清明、“五一”期间,许多生态园甚至客满爆棚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德州市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尚处于“农家乐”、“采摘”等初级阶段,经营主体实力较薄弱,缺乏上规模、上档次、影响大的项目。

该市一家生态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十一”,他的生态园虽吸引了不少来自市区的市民,但对他来说,如果生态园不仅吸引德州市民,还能吸引济南北京等城市的游客,就再好不过了。

德城区南部生态区馨秋生态园,这种期待正在变为现实。今年前三季度,馨秋生态园不但吸引了来自北京、济南等地的游客,甚至还吸引了不少江浙人。吸引这些远方游客的,是馨秋的几款拳头产品:馨秋德玉梨、馨秋草莓、馨秋大樱桃、馨秋蔬菜……目前,这些产品已经直供北京、济南等地的超市,许多市民在品尝到鲜美果品之后,对原产地产生了浓厚兴趣,许多人便专程赶了过来,体验现场采摘、品尝的乐趣。

以叫得响的品牌,带动游客光顾原产区,馨秋的做法值得借鉴。业内人士评价说,许多游客最看重的就是能不能品尝到当地富有特色的食品,景点可以先从提升地方特产的知名度入手。

馨秋为让“德玉梨”叫响全国,聘请了专业营销团队进行了策划,至今令业界津津乐道:就在中秋节来临的前几天,策划公司在《人民日报》连续几天发布了整版“德玉梨”广告,为增加神秘性,起初并不透露“德玉梨”的产地信息,一直等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才在最后一期刊登产地及销售电话。也就在电话公布的这一天,销售经理就接到求购电话1000多个,仅3天,就销售了5000箱“德玉梨”。紧接着,来自全国的游客,慕名来到馨秋生态园采摘。

深度游,赋予乡村游文化味儿

在全市重点旅游项目暨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上,德州市副市长杨玖庆指出,策划旅游项目要紧紧围绕六要素,能让游客“吃得香、留得住、行得畅、游得欢、购得多、娱得乐”。

对于“吃得香”,该市乡村游景点具有不少优势,德州扒鸡、庆云鼎力系列产品、德州西瓜、德玉梨等等名优特产已经驰名大江南北

但是如何让游客 “留得住、行得畅、游得欢、购得多、娱得乐”还有许多文章可做。有业内人士认为,实现这5个要素,丰富的旅游项目、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必不可少,而更重要的是,应多在软实力上下功夫

各乡村游景点应致力于提炼地方旅游的特色,特色不是“土”,而是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赋予其文化内涵,既需要通过“复活”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让游客体验别具风情的景点;又需要与时俱进,提升更具现实意义的文化内涵。

业内人士建议,在“吃”方面,应注重乡土特色饮食文化挖掘,尤其要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观赏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在“住”方面,既要体现乡间气息,又要让游客享受到星级服务;在“行”方面,加大投入,加强乡村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游”方面,做到游有特色、游有保障、游有品位;在“购”方面,制作带有当地文化的小纪念品供选择;在“乐”方面,开辟综合型农业观光园或农业博物馆,让游客亲身体验德州的农耕生活,感受质朴原生态的农耕文明,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