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娃娃:松沪会战期间令全球感同伤痛的一幕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车站,造成大量死亡,「中国娃娃」成为当年最令全球悲痛的形象。(图/life)

1937年8月,上海爆发从七七事变以来最大的一场会战史称松沪会战。虽说七七事变是八年抗战的开始,然而八一三松沪会战则是中日的第一场军团规模大型会战,惨烈程度前所未见!不止是军人犠牲无数,普通中国平民百姓也是战争受难者。一张遭轰炸的上海车站边,婴儿月台旁啼哭的照片引发全球对中国的同情,使日本的形象大坏。

这张照片是拍摄在1937年8月28日星期六,松沪会战已爆发2星期,日本持续对上海增兵,下午2点,日本海军轰炸机轰炸上海车站南站,因为他们听到情报,指称国军列车在当时进站。然而当时车站只有普通的百姓,许多上海市民当场被炸死。

摄影师王海升(又名小亭)带着莱卡摄影机捕捉战场惨烈的景象,他愈接近上海车站就看到愈多的伤者遗体,他事后回忆,「我几乎是走在血泊中,鞋子都被鲜血浸湿了。」

王小亭拍摄的上海车站一组照片。(图/life)

王小亭说:「实在是太可怕了,死伤者散布在铁轨和月台。断肢无处不在。我的工作帮助我忘记恐惧,而是一直自己告诉自己:必须记录目前所见一切。我发现车站天桥断了,就对着天桥拍摄许多连续照片。在镜头中,我看到一个婴儿在铁轨边无助的啼哭,接着一个男人把他从铁轨边抱到月台上,然后他又去搭救其他重伤的孩子。我发现母亲已死在铁轨边,此时我听到了飞机返航的声音。很快,我用剩余的几英尺胶片拍了照婴儿。之后我朝孩子跑去,打算把他带到安全地带,但此时孩子父亲回来了,与婴儿的哥哥一起来抱走婴儿。轰炸机从我们头顶经过。所幸没有投下炸弹。」

王小亭很关心这个婴儿是否受到良好照顾,直到他上了担架,送到医院才放心。不过他忘了问孩子的名字,也不知道有没有在重伤中抢救过来,这一点让他一直引以为憾。

LOOK杂志在1937年12月刊出的照片。(图/Look)

第二天,他将这批胶片送到新闻社,在那里,他向新闻编辑马科姆·罗舒尔特(Malcolm Rosholt)放映了这批影片带,并说:「绝对要看这个!」。

胶片之后被送到美国,在1937年9月中旬,在电影院播放电影前,对观众放映这则新闻短片,估计一个月后,美国有5000万人,美国境外有3000万人都看到爆发在中国的战争。1937年10月4日,胶片截录的照片首次出现在《生活》杂志上,并以「血腥的星期六」(Bloody Saturday)为标题,当时估计有1.36亿人看到了它。

之后生活杂志受到许多读者的询问「中国娃娃(或「上海娃娃」)后来怎么了?」,所以照片也称为「中国娃娃」。与生活杂志为竞争的Look杂杂在12月刊出婴儿被父亲哥哥接走的照片。

这批照片立即引发西方对中国的同情,以及对日本的指责,日本立即反批这些照片是摆拍的,并且对王小亭发出悬赏令,赏金高达5万美元。

王小亭则是持续在拍摄与报导中国抗战过程,包括1938年5月的徐州战役,和6月的广州空袭他都有报导,但是日本对他的死亡威胁持续,迫使他与家人一起离开上海,搬到香港,在香港沦陷后,再辗转逃到东南亚,随盟军新加坡菲律宾婆罗洲一带战地拍摄。

晚年的王小亭。(图/维基)

1949年后王小亭定居台北。他1960年退休,1981年因糖尿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