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台湾究竟安不安全?

中国时报社论

知名数据网站Numbeo7月公布,台湾「全球安全指数」排名高居第2名,美国《富比士杂志》公布全球15个最安全居住地,台湾也名列其中。但日前长荣大学马籍华裔学生命案喧腾台马两地,马国报纸还和今年初另一位马国女性在台北遭分尸相提并论,认为1年内两位大马女生在台被杀,看来台湾是个极不安全的地方。国民党最新民调也显示,48.9%民众认为治安比以前差。

其实,要评估「安全」时,它的定义本身就是个问题。有的评估只考量人身安全,像Numbea网站;有的评估涵盖了治安、政治、生活品质和生活费用等,如《富比士》;有的更加广泛,如英国《经济学人》纳入57个指标,因此必须谨慎理解。另外,各种排名多以「平均数」进行,都只能说「平均而言」。在这些平均数下,掩盖了分配的问题。例如,美国许多城市被认定治安差,但在管理良善的社区其实非常安全;而被认为治安良好的某些城市,还是会有犯罪率高的贫民聚集区域。台湾当然一样,即使大部分地区安全,还是有治安相对不佳的地方。

政府对治安自满轻忽

平心而论,台湾治安是相对不错的;大部分地方即便在晚上都算安全,可以让人放心活动或休憩。加上享誉国际的全民健保,让一些退休的外国使节甚至决定留在台湾终老,无意回归母国。然而即使排名居前,也不能保证在任何角落都是安全的──在城市的暗巷角落,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还是时有所闻;甚至如台北捷运车厢内发生的郑捷随机杀人事件,或是小灯泡在内湖马路边被疑似精神异常者猛砍身亡的类似事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当这种突发性、难预期的严重事件发生时,受害者与目睹者大概不会认为台湾安全。

事实上,正因为台湾多年在国际的安全排名名列前茅,已导致政府对治安的自满和轻忽,也使得近年台湾的安全度其实并没有强化。有些无法显现在偷窃或重大刑案统计上、实际上却威胁安全的事项,政府一直无法有效改善,最严重的就是交通安全。例如,对计程车的管理被动松散,导致事故频传、妇女同胞夜间也难以安心搭乘。车辆驾驶缺乏公德,经常在路上逼车、在路口和行人争道,或公车横冲直撞、急煞车让乘客受伤,甚至乘客未上车就关门夹伤旅客,这些安全上的风险和先进国家实在相距甚远,让台湾居民行走、开车、搭车时都承受不小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却未列入安全评比。

但政府却因排名不错而志得意满,行政院长期不开治安会报、不开食安会报、不开儿少会报,因这些作为皆属扎根,无法吸引媒体眼光、缺乏宣传效果,难以吸引只在意选举的高层眼光,随便找个借口就可停开,直到长荣女大生命案发生,才发现只看媒体效果、未能实事求是的态度,已经铸成了大错。

但是,治安恶化终究是会反映在某些评比上的,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每两年评估一次的「全球最安全城市排名」,台湾的橱窗台北市已从2015年的13名,快速下跌到2017和2019年的22名,跌幅达9名之多。此评比涵盖数位安全、健康医疗、基础建设和人身安全,台北市在前3项都稍有进步,但人身安全却在2019年退步了14名,原因在于除犯罪率外,它进一步重视法律的效力和预防犯罪与灾害的能力,因此纳入「刑事司法系统效能」和「灾害预警系统」,而台北市(台湾亦然)显然落后先进国家的城市甚多。

台湾安全的关键因素

我们可以想像,若关系到警局是否会「吃案」的「刑事司法系统效能」,和长荣大学周边路灯是否明亮、见警率高或低的「基础建设」和「灾害预警系统」都受到足够重视的话,长荣女大生命案是可以避免的。蔡政府投掷大量资源和精力在绑桩抢选票的「前瞻建设」上,却不对直接关系民众人身安全的建设下足基本功,很快就会付出代价。

政府要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安全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调整警察考绩评分,调高人身安全相关的功奖和绩效考核,特别是针对妇幼和学生,让警界从体制上重视人民安全之维护;二是阁揆要尊重警界升迁制度,不可干预,以杜绝政治表态与拉帮结派现象,不要逼官警「向上拉关系」,而忽略「向下扎治安基本功」。更不要忘记,让人民生活安全更关键的因素在两岸关系,政府要巩固台海和平,才不致于让看来安全的台湾变成最危险的乱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