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与法理台独的距离
旺报社评
赖清德总统在国庆晚会、国庆典礼两大场合先后强调中华民国存在113年的历史事实,民进党当权派为他辩护,独派批评他陷入大中国框架,但声量微弱,马英九以杯葛国庆典礼表达抗议,大陆认为是「新瓶装旧酒的台独怪论」,文攻之余并举行「联合利剑-2024B」军演。
务实回归中华民国论述
从520就职演说、黄埔百年、金门演说到国庆演说,再到重阳节看望荣民时又提及古宁头、八二三,赖清德两岸论述有明显的调整。在就职演说中,赖清德强调台湾400年历史、基于国民主权的两岸两国互不隶属,未承诺依据《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被认为凸显台独主张。此后,大陆发动「联合利剑-2024A」军演、出台「惩独22条」反制,美方也清晰表态一中政策、反对台独。
从黄埔百年演说开始,赖清德的两岸论述出现两点变化:第一,回顾「中华民国在大陆」的历史记忆,如国军北伐、剿共、抗战,如113年前推翻帝制的武昌起义,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75岁以上民众的祖国可能是中华民国」,阐述大陆人民与中华民国之间仍存在历史联结;第二,正式场合较多以「两个中国」概念定位两岸,较少使用民进党常用的「一中一台」,淡化「中华民国台湾」,凸显「在台湾的中华民国」。
变化的同时也有不变,同样有两点:第一,仍然不承认两岸依宪法属于一个国家或一个中国的事实,回避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存在的「大陆地区」,也避谈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第二,倾向以对抗思维定位两岸关系,借助1949年后国共隔海分治、对峙的历史,来论证抵抗对岸犯台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因此,赖清德在口头上回归中华民国论述,但两岸情势并未随之好转,台湾内部也依然莫衷一是。
但不可否认,赖清德目前的论述,无论是从历史脉络、还是政治脉络,都是民进党两岸论述离中华民国最近的一次。1991年《台独党纲》主张透过公民投票另起炉灶,建立「一中一台」的两岸两国关系;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强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只是名称为中华民国;2016年蔡英文提出依宪政体制处理两岸事务,任内的双十国庆,不再避讳青天白日满地红等中华民国符号。
民意引导政治光谱位移
由此可见,民进党的国家定位、两岸论述逐渐靠向中华民国,并非断点跳跃或临时起意,而是渐进、自然的演进过程。即便赖清德有「台独金孙」之称,但两岸论述还是顺着蔡英文8年的方向,继续向中华民国迈进。如果只是字斟句酌看赖清德现在的讲稿,当然会看到两国论、抗中保台,但如果放眼过去30年民进党两岸论述的整体脉络,政治光谱位移的背后,反映出两点重要现象:
第一,并非民进党两岸论述塑造了台湾民意,而是台湾民意引导了民进党两岸论述的变化。所谓「台湾民意」指的是结构性的深层民意,不因一时、一事、一人而改变:如法理台独不可行、两岸要维持某种程度联结、台海和平是台湾人民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民国认同是最大公约数、统一需经人民同意。
第二,和平解决两岸分歧,不只是台湾社会主流民意,也是国际社会共识。动武并非中共优先选项,台独亦非台湾主流民意。近年来美中关系丕变,「台湾不独、大陆不武」仍然是美方对台海情势的基本认知与决策目标,这限定了民进党两岸论述的方向,只会离法理台独愈来愈远、离中华民国体制愈来愈近。
台湾历经陈水扁、蔡英文两任民进党总统治理16年,并未实现台独,「台独金孙」赖清德就任后,美中虽陷入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右翼政客甚至企图打台湾牌刺激中国,但与法理台独的距离反而更远,大陆对台湾应更加自信、更有定力。一方面可以透过两岸交流,争取台湾主流民意引导民进党两岸论述,从中华民国向中华民族转变;另方面,大陆应与美方讨论「台湾不独、大陆不武」的制度化安排,降低国际社会对台海的焦虑,如此对两岸关系与中美关系有利,对三方发展与繁荣也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