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理解,是和解的开始

●刘仲彬/执业临床心理师。

它可能是今年最重要的台剧!就在同一时间,每支手机都开始震动。主页滑出了最新讯息,经过两年缠讼,判决终于出炉,不同的频道,同一则新闻画面不时穿插受害者家属现场晕厥的画面。正在看手机的人们,当天都不在案发现场,但他们都被回忆带回了两年前的那个下午,于是众人惴惴不安,人心悄然骚动,连陌生人都开始交头接耳,所幸他们最后都被安抚下来,这一切全都归功于主播最后的那句话:「两年前震惊全台枪杀案的主嫌李晓明,最高法院驳回二审上诉,死刑定谳。」善恶有报,天公地道大家关上手机荧幕,继续手头上的日常。剧终。不对!故事才正要开始。事件结尾,成了剧情开场。上周三应结果娱乐之邀,参加了「我们与恶的距离 The World Between Us」第一集特映场,也有幸与两位主要演员温升豪陈妤合影(然后再次见证路人与明星的差别),不得不说,收到邀请信时,果真有种心有灵犀中头奖的感觉。本剧去年四月开镜,由于台前幕后阵容强大,菁英程度堪比日片「小偷家族」,于是我当下立马发落进度,而且应该只有少数人才会知道吴慷仁一边拍港片「非分熟女」一边回来补戏三次(是要多无聊才会炫耀这种事),但当中最吸引我的,还是编剧吕莳媛。先趁乱告白一下,十元老师是我的偶像,她的本子精量少,如果没有意外,一直偶像下去应该也不是问题,原因有二:一、本子不说教:这三个字太重要,编剧往往会把想说的话,平均分摊在角色里面,借由他们的嘴巴说出自己的理念,演员的声道变成一种通道,写得好就是金句成篇,写不好就让演员背锅。十元老师也有金句,但更多的时候,他让角色的反应与情境说话,不带批判,直接把现场与结果呈现给你看,而且剧情推进合情合理。坦白说,这才是说故事的高手,好的编剧,会让画面在演员不说话的时候,发散出力量。二、开场不落俗:「牵纸鹞的手」一开场就是吴中天醉得不省人事,结果他居然是老师。「出境事务所」一开场就是柯淑勤在台上举枪,底下一堆人等着起跑,没人知道他们在演哪出,成功诱发悬念。「谁先爱上他的」开场就是一个小男生靠北给大家听,但那段靠北却让人听得击节称道。至于「我们与恶的距离」,开场就是那句,「两年前震惊全台枪杀案的主嫌李晓明,最高法院驳回二审上诉,死刑定谳。」在现实世界,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完美的结尾。没有多少人会关心一个死刑犯枪决之后,他所留下的漩涡,但显然编剧不这么想,他认为这个漩涡,才是把所有人聚拢的关键。

▲吴慷仁在戏中饰演辩护律师王赦。(图/公视提供)

由于死刑定谳,辩护律师王赦决定寻求真相,他坚信只有找出真相才能避免憾事重演,但多数人显然不这么认为,于是一开场他就被重口味泼了一身屎。但那桶屎并没有阻碍他,他决心挖出神隐两年的加害者家属,目的是让他们和李晓明见上一面,卸下对方心防,以透露当年犯案的动机。寻求当年的真相,是剧情的主要推进器。然而加害者家属已经死了。死了不是指肉体上的殒灭,而是身份上的隐匿,李家人卖面卖到一半突然就遭千夫所指,身上一下背了九条人命,这是夫妻俩穷尽一辈子也无法弥合的创口,他们唯一能做的,就让小女儿活下去,用另一个身分活下去,于是女儿从李晓文变成李大芝,而李大芝成为父母双亡的新闻台助理。造化弄人,在她正式接管主控台的那天,就是播报自己的哥哥死刑定谳的那天。新闻一播出,她的上司宋乔安百感交集,因为她正是受害者家属,枪决死刑犯虽然不能换回她儿子,但至少能还她公道。李大芝和宋乔安在主控室看着同一则新闻,怀揣着截然不同的心思。此时,宋乔安最不想见到的人出现在眼前,那是她分居中的丈夫刘昭国。刘昭国因枪杀案离开了与妻子共事的新闻台,独立创报,希望维持媒体人的尊严。刘昭国之所以找上门,不是为了事件落幕后谈两人复合,而是谈合作,合作跟进枪杀案的后续进度,共写专题报导,了解事发真相。原来先前王赦找上了他,身为受者家属,他原本断然拒绝,但他始终明白,唯有这样做,才能让儿子死得不冤枉。然而宋乔安坚信丈夫脑子进水,两人话不投机,火花溅出了门缝,门缝外是等着吃晚餐的女儿,在哥哥过世之死后,她看着争吵的父母,明白自己不再被爱。

▲温升豪、贾静雯在戏中饰演家庭经历巨大悲伤的夫妻。(图/公视提供)

受害者家属,能否为加害人写一篇公正客观的专题报导,是剧情的第二支推进器。李大芝远远看着宋乔安的女儿,知道哥哥那一枪,造成了两个家庭的崩离,但她不知道自己的二房东兼室友,一个饮料店老板娘,也即将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因为她弟弟除了是个失意的电影导演,也是个思觉失调患者,日后极有可能成为潜在加害者,她是否能因为弟弟的症状,更能解理李大芝的处境。或许她能,但宋乔安绝对做不到,因为她连儿子的房间都还不敢进去,只能镇日酗酒赶跑一堆下属,失意的时候找当精神科社工妹妹宋乔平抬杠,目的是让妹妹骂醒自己。宋乔平是典型顶客,丈夫则是精神科医师,在事件过后,他们开始思考是否该把自己的血脉留在这块土地上。当潜在加害人出现,成为血淋淋的对照时,我们能否依循前车之鉴防患未然,而精神医疗又该如何介入,成为剧情的第三支推进器。于是几组人马,包括「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辩护人」、「潜在加害者」、「报导者」以及「照护者」,全都兜在一块,整并成一个缜密的回圈,谁都无法置身事外。处理群像式的议题,最让人担心的就是观点的倾斜,然而剧本骨干硬挺(编剧以一己之力进行了大量田调),编导非常协调地照顾了这些关系。他们让受害者家属展现了该有的悲怆与愤懑,让加害者家属被推进了进退维谷的困局,让辩护人提出了质疑,让潜在加害者形塑了病程,让媒体的讯息传递路径栩栩如生地演示过一遍(高点击率才是王道,没钱怎么买外电新闻充门面?)。没有谁被忽略,戏份均等,用各种困境带出人物性格,这点很值得称许。正因为受困,本性于焉浮现,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反应了自身思维与价值观,为性格描出轮廓。此外,第一集完全没有呈现案发现场,编导大可在开剧之初下猛药,直击观众的痛处。但他们选择细火慢熬,利用人物对话、情绪、角色现况,一步步帮助观众用脑补的方式,重建现场,这样处理既不喧宾夺主,也能把重心放在角色上。最后谈谈演员的表现。很简单,几个字,「全员都在状态内」,但这件事非常不简单,因为越多人在状态内,个别演员砸戏的破坏力就越强,看了第一集,没有这种憾事发生,这种满档的状态上一回应该是「一把青」。演员做好本分不容易,每个都在状态内就更不简单,毕竟这不是一场欢乐派对,把自己凝结在紧绷悲伤的状态,前后保持一致,需要导演严格把关,这部份林君阳导演绝对记上一功。温升豪靠着胡渣与眼神,让疲态由头贯穿到尾,失落却又不失温暖。吴慷仁不卑不亢,耐心经营角色。曾沛慈口条跃进,情绪活灵活现。谢琼煖依旧无敌,此人天生有种旋开观众泪腺的能力。林哲熹短短几幕,确有思觉失调患者之神形,期待后续状态。但这边要特别提及的,是饰演李大芝的陈妤。虽然首集的副标是「受害者」,宣传重点也落在睽违台剧十五年的贾静雯身上,但实际上,「加害者家属」的份量并不亚于前者,而重中之重,便是由陈妤饰演的李大芝。我大胆推测,按剧情发展,她应该会是本剧的隐性女一。再度趁乱告白,陈妤是我看过近年最有潜力的女演员之一。演员会演戏,不是天生灵性便是久磨成精,灵性是种天赋,通常能在初登板就不动声色地抓住表演节奏,气场行云流水,诸如「蓝色大门」的桂纶镁,「晓之春」的温贞菱,「倪亚达」的郭书瑶,现在可以再补上「恋爱沙尘暴」的陈妤(此剧让她拿下金钟奖最佳新人)。陈妤在此剧的表现,只能用「心疼」两个字来形容,一般来说,加害者家属的版面的作用,泰半是被拿来谴责泄愤,来历不会有人想深究,即便他们也是遭受牵连的人,也是一回家才突然发现世界天崩地裂的人。这让我联想到一部日片「谁来守护我」,片中的杀人犯一犯下案行,警察立刻赶往加害人家中,但不是为了逮捕谁,而是让父母签下离婚同意书,目的是「减少被连累的人」。他们可能晚饭才吃到一半,放下碗筷便成了陌路人,这种惊愕与委屈,被陈妤演绎得恰如其分,而她被母亲(谢琼煖饰演,然后提名应该是稳的)硬拖去改名的那一幕,引爆了全场泪腺,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终于把加害者家属当成人来看待。

▲陈妤在戏中饰演李大芝,承担身为加害者的家属最难以形容的苦楚。(图/翻摄自catchplay)

身为追剧迷,能看到一出「大家都在状态内」的戏,是极其幸运的事。虽然只有第一集,仍有重要角色尚未登场,但我相信这种势头应该能往下延续,套一句维尼导演(瞿友宁)在现场的玩笑话,「今年金钟其他人应该都不用报了」,加上本剧尚未正式开播,粉专已突破三万人,实在无须再让我锦上添花。有人说这出剧走得比较前面,但有没有可能,其实是我们一直没有勇气跨出那一步。此剧的英译名取得极好,The World Between Us,人心即是世界,或许比起我们与恶的距离,真正阻挡我们跨出去的,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距离。我们不一定要学会和解,和解需要时间与意愿,许多伤痛可能终其一生都在。但当我们冷静下来,沉淀过后(这或许是编剧把剧情设定在两年之后的原因),若有余裕能以更全知的视野,来重新流览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换位理解不同的立场,或许能稍微缓冲纯粹的恨,让事件不至于那么潦草地结束在枪响与处决之后。我始终相信,理解,是和解的开始。

热门文章》►瞿友宁想到《与恶》哽咽:这是我们要的世界?►《与恶》真实发生!对比「7台湾案例」揭穿人性美好假象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临床心理师的脑中小剧场」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