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原点 官僚与恶的距离

去年以《小偷家族》获坎城影展金棕榈奖的是枝裕和,所有创作原点,其实是1990年一位日本官僚自杀的真实事件。是枝裕和察觉到人性双重性:为何一位曾站在福利政策第一线努力的官员,最终走上自杀一途?(采昌国际多媒体提供)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透过加害人受害人等多重视角探讨社会议题,而在近30年前,一位日本负责水俣病官员的自杀事件,也在名导演是枝裕和的心中掀起了涟漪,不只促使他采访官员的遗孀,以纪录片书本探究这位官僚「与恶的距离」,更成为他首部长片《幻之光》及后续创作的灵感来源。

是枝裕和在书中表示,「常听人说,无论电影小说处女作都融入了该作者的一切,假如这个论点成立的话,处女作显然就不是电影,而是这本《云没有回答》。没有人的存在是为了故事或议题。我会想在电影中描写这样的人类,或许远因就是在本书中相遇的这对夫妻。」

时间回到1990年,当时28岁的是枝还未拍电影,某次接案帮电视台制作电视节目主题是探讨日本的社会福利议题,其中谈到汞污染引发的「水俣病」。当是枝为了节目取材准备时,新闻上正好报出了环境厅(目前为「环境省」,相当于台湾环保署)官员山内丰德自杀事件。

原来因为行政部门不愿负担巨额赔偿金,当时山内代表环境厅出面回应水俣病受害者时,公开坚持国家无法接受和解」,受到舆论大肆批评。然而是枝却发现,山内曾经担任过厚生省(相当于卫福部社会局保护课课长,是个不顾自己升迁,为了弱势民众福利奔波的人,让是枝好奇,「他是怎么过活的?又是为什么而死去呢?」

是枝裕和在书中表示,「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若是先用颜色区分对象弱者强者、善与恶的话,对制作人来说会很轻松。把这种『方便的图像』嵌入到社会之中,反而有些事物会变得看不见。山内丰德这名官僚,使我注意到这件事。」

大块文化主编连翠茉表示,是枝裕和关注的重点不在水俣病,身为导演的敏感度,让他注意到这个矛盾的自杀官员,甚至影响他拍摄的纪录片、书和电影,「借由山内自杀的事件,是枝裕和才发现自己不是对事件、议题有兴趣,而是想探究处在其中的人性样貌。」

借由采访和回顾山内丰德的一生,是枝裕和发现山内不只是东大毕业菁英,更是曾和大江健三郎竞争校内文学奖文青,喜爱写诗赏画和亲近大自然,童年失去父母的经验更让他有志投入社会福利部门,走在福利政策的第一线。因此当国家做出违背他内心想法的决策时,陷入痛苦挣扎,终致结束生命。

连翠茉表示,《云没有回答》在日本出版过三次,每次是枝裕和都会透过序言后记表达他对事件的想法,「最初他对山内的处境是充满愤怒和疼惜的,但到了后来的版本,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双重性,如果无法找到着力点,把两面都照顾好,无法照顾其中受到伤害的那一面自我时,很难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

连翠茉表示,日本亚马逊网路书店书评中,很多人认为这本书应该要给日本的官僚看,提醒他们「莫忘初衷」,「希望不要只维护自己的利益,却牺牲了原本想要保护的对象。」

★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自杀咨询专线:0800-788995(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