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与恶的距离》枪手进小学轰死女儿 父研究「屠杀原点」后自尽
2012年,美国桑迪胡克小学发生一起枪击案,夺走20个孩童与6个大人的性命,枪手亚当蓝札当场自尽,为美国史上死亡人数第二多的校园枪击案。里奇曼的女儿阿维尔当年六岁,幼小生命不幸葬送于此,尔后里奇曼夫妻创立了阿维尔基金会,疗伤之余也致力寻找枪手的犯罪动机。
遗憾的是,2019年3月25日,里奇曼选择自尽,投向死神与女儿。
▲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
时间回到2012年,发生事故以前,里奇曼在制药厂工作,他与太太亨塞尔都是科学家。
在女儿身亡后,「为什么有人会走进学校杀害孩童呢?」是夫妻两人唯一的想法,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决定自己找出答案,于是以宝贝女儿为名,建立了阿维尔建立基金会,该机构致力于脑部研究,透过募款与倡导推动计划,试图让民众了解背后更多的犯案动机, 讨论枪枝管制外,还需注意精神疾病。
有些同为意外失去儿女的家长们也有类似的想法,包括2007年维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受害者家属约瑟夫。
▲维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
里奇曼认为,枪手的犯案动机和脑神经科学有关,他在杀人时缺乏悔意,是因为没有同情他人以及感受痛苦的能力,背后的反社会人格、暴力倾向并不是犯人个体的错误,而是整个脉络的问题,属于生物学的一部分,源自于大脑的病变。
举例而言:大脑中的杏仁核决定了情绪反应,从分析结果来看,罪犯的大脑杏仁核表现异常,导致他们无法看到行为决策的后果,在屠杀时也就没有怜悯不舍的能力。
于是,学界几乎一面倒的想找出「社会问题中的暴力行为」究竟从何而来,几乎占据了相关研究的重心。
但里奇曼的想法不同,他着重的层面是「生理反应」,视脑神经反应为一种「生理现象」,他认为研究的重心应该放在检验这种反应的过程,但许多人都只想知道暴力犯罪者的大脑会出现怎么样的状态,以便去辨识暴力潜在者。
里奇曼了解大脑结构后,得知特殊的神经回路模式会驱使凶手行使极端暴力,可惜他无法找到办法解决这种生理反应,成日在这种矛盾中挣扎。他将所有的心血投入在这项任务上,直到上周选择自尽。
Another suicide. Another human being lost. Survivors and families of victims are left grieving and sometimes the trauma, grief and sadness eats away at them. We must do better by them. My heart is broken. #SandyHook https://t.co/pacLMLXqXy
在里奇曼过世后,有支持者建立了GoFundMe页面,用以支持阿维尔基金会继续运作。
里奇曼拥有许多专业,也有十足的耐心,总是详细地和其他非专业人士解释研究,他也协助精神卫生的改革立法。这一份大爱帮助他处理亡女的情绪,却早已经跳脱个人行为,成为整个社会的贡献,希望人们可以了解暴力背后的孤独、伤心与绝望。
和近期热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相似,无差别杀人案的成因无数,没有一个父母会花好几十年养育一个凶手,无法遏止,只能尽量减缓。虽然里奇曼已逝,他的价值与遐思仍存在世界上,留给后人参考与省思。
VIA C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