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隔离者自杀!台大提「隔离检疫心法」:扩大社交距离≠人心距离
▲曾有SARS隔离者自杀!台大提「隔离检疫心法」减少心里负面冲击。(图/翻摄自台大公卫学院 抗COVID-19 说明会(第七周)画面)
台大公卫学院今(23)日召开抗新冠肺炎(COVID-19)说明会,强调「心理健康」是防疫不可缺的一环,专家建议扩大社交距离是指「物理上、身体上的间距」,而非人与人心的距离疏远。尤其「隔离、检疫」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直接,甚至曾有SARS隔离者自杀,张书森副教授提出「隔离检疫心法」五字诀,期望减少心理上的冲击。
台大公卫学院院长詹长权提到,现在建议人跟人的距离最好从原本建议的1公尺,拉大到2公尺,但他说,人与人在心理上应该是无距离的,大家彼此之间都是朋友、家人、是同一个城市的市民、同一个国家的国民,「我们共同敌人应该是病毒,而非在不知情、非故意情形下被感染的病人,更不是医护人员。」
他认为接受居家隔离及检疫的人,都是在帮助疫情,等同在第一线对抗病毒的战士,不该受歧视,医疗人员也是大家的英雄,强调「被隔离者和医疗人员,需要全体国人们一起支持」,「心理卫生」也是防疫重要一环。
▲「隔离检疫」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冲击相当直接。(图/翻摄自台大公卫学院 抗COVID-19 说明会(第七周)画面)
而台大公卫学院张书森副教授也表示,目前我国隔离及检疫人数大幅增加,依照卫福部统计,最高幅可能来到6万之多,所谓的「隔离」意指确诊者或轻症患者,避免再传染给下一人而接受隔离;「检疫」则是指可能染病风险的人,例如曾与确诊者接触、有相关旅游史,这两名词经常混杂使用,但目的类似。
他提到,目前建议扩大社交距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身体物理上的距离,而不是人与人心的疏离距离,他曾听过有居家检疫者被亲友排斥,也有隔离者表示,「太太替他送饭,却一句关心问候都没有,饭丢了就走,让他心冷」。
他表示,根据过去SARS期间案例,有患者在医院隔离期间,因担心牵连家人而不幸自杀。另外从1357件居家自我管理或检疫中调查发现,有14%的人不会说出自己正在隔离检疫,22%的人避免让他人知道,28%担心会被社会隔离与孤立,50%不好意思说。
▲「隔离检疫」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冲击相当直接。(图/翻摄自台大公卫学院 抗COVID-19 说明会(第七周)画面)
显示出「隔离检疫」所造成的负面心理冲击相当直接,值得重视与留意,包括创伤症候群、压力、困惑等,而焦虑困惑感可能约在4至6个月可改善,少数有长期压力症状,甚至产生逃避行为。而且在歧视的氛围下,将会造成人们恐惧,甚至隐匿病情,对疫情有害无益,因此「成功的隔离可以控制疫情,但是要尽量减少心理冲击。」
张书森副教授说,有些人在隔离前已经有心理疾病,或是在隔离中因时间过久,感到无聊、挫折,又或是遇上补给品与资讯不足,还有隔离后造成的经济损失、被歧视等,都是隔离检疫者在心理遭受负面冲击的因素。
▲减少隔离检疫的心理冲击,对防疫也相当重要。(图/翻摄自台大公卫学院 抗COVID-19 说明会(第七周)画面)
要减少隔离检疫的心理冲击,他建议包括避免延长隔离时间、提供明确隔离理由、提供清楚隔离指引、确保足够补给、改善通讯减少烦闷、考虑电话支持专线、给予适当经济补助、加强支持医护人员等。
在减少歧视方面,他建议提升卫生教育,给予民众足够的资讯,因为打击疫情的关键是「人心的恐惧」,恐惧会造成偏见、歧视,这氛围下又导致部分人隐匿病情,若有足够的教育、足够资讯,则可以增加信心,减少恐惧。此外,保护确诊者和隔离者隐私也相当重要。
另外他也建议,可以增加接触「情绪上的连结」,例如先前有个案、被隔离者的心声被媒体报导后,与外界有了连结,增进互相理解;此外政府或民间有公信力者的倡议也非常有效,例如指挥官陈时中日前对留学生的发言,可增加大众理解、减少歧视。
▲「隔离检疫者心法」五字口诀:安静能系望。(图/翻摄自台大公卫学院 抗COVID-19 说明会(第七周)画面)
张书森也根据台湾精神医学会、忧郁症学会在SARS期间提出的「隔离检疫者心法」,五字口诀「安静能系望」,「安」包括安全防疫、建立健康生活习惯;「静」是保持心情平静,定时定量接收正确讯息、了解补助请假权益等讯息,有助于保持平静稳定;「能」是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掌控,包括利用过往安心的娱乐技巧达到安全感,像是追剧、烹饪等。「系」是与亲友保持联系,消除孤立感,适当倾吐负面情绪,与朋友家人可透过通讯设备保持好关系。「望」是保持正向乐观期待,明白疫情是暂时的,终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