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促成两岸历史性破冰──进步台湾的关键人物(二)

1994年10月广岛亚运,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徐立德在贵宾席入座后与幕僚讨论如何与中共代表面对问题。(韩同庆摄,中时报系档案照请勿转载)

「义」,是徐立德(1931-)政治生涯中一直坚守的。

被认为是「青年才俊」的他,拥有很多特质:才思敏捷、有说服力、做事干练、做人细心、并且洁身自好。他的决策可以有弹性,但把握住原则。这正是台湾走向民主过程中,政治人物所需要的条件:廉能、认真、肯做事、有效率、会沟通、能调整。

2010年出版的《情义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顾》是百年动荡的大时代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在台湾经济发展、民主转型与两岸关系突破过程中的详实纪录。作者第一手的分析与直接的参与;兼有现场感与历史感。

90年前徐立德出生于湖北汉口,14岁随双亲来台,22岁在台湾行政专校毕业,高考及格后分发到考试院担任荐任科员。他很可能就像大多数公务员一样,奉公守法、默默工作,然后按部就班地退休。

但是他勤奋好学与力争上游的个性,以及工作上的优秀表现,在极年轻时就脱颖而出。29岁取得了政大政治学硕士,31岁就被派至美国美利坚大学进修8个月。

40岁以后历任财政部常务次长、省财政厅长。50岁时,他在事业上达到另一高峰:担任财政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并选为美国艾森豪基金会得奖人。从那时(1981)起,徐先生就在台湾政坛占了一席之地。

从回忆录第二部开始,他的从政生涯就与台湾经济发展、国民党盛衰、李登辉执政、总统大选,及连宋的分与合、两岸关系的突破,密切相关。这是关心台湾发展的海内外人士,不能错过的部分。

40岁起,徐先生在财经部会担任次长,然后担任财经二部部长,开始逐渐「接近」权力核心人士。除了经国先生,他特别受到孙运璇、李国鼎与费骅3位先生的赏识。

然而政治的诡谲多变,54岁岁时因十信风暴坦然辞去经济部长,虽然问心无愧,但终有壮志未酬,写出「十信下台留有遗憾」的内心感受。文中他写着:「我极喜爱经济部这份工作,也认为适合我的个性。当时的确也全力投入,不眠不休地工作,希望在学者专家企业界共同努力之下,有计划地将台湾的经济往前推进。」

抱着失落,选择去哈佛大学进修,那是一段放空自己与放眼天下的难得岁月。1年后取得公共行政硕士回到台湾。我记得1986年暑假在台北,他刚从哈佛回来,聚在一起谈到他选过莱克(Robert B. Reich)、傅高义的课,又细读奥肯(Arthur Okun)的书:《平等与效率:最基础的一堂政治经济学》(Equality and Effciency: The Big Trade-off)。这些著作也正是我在美国教书时常引述的,我们谈得兴高采烈。记得曾告诉他:「我的志趣就是推广这些理念,你的才华就是要把这些理念变成适合国情的政策。」等待再被重用的那2年,是他一生中难得的沉潜。

1988年8月,徐先生进入国民党财务委员会任主任委员,主席李登辉成了直接的长官。他的事业在62岁(1993年)时,再攀高峰。那一年2月连战组阁,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长(并曾兼任经建会主委一年半)。从那一刻起,徐先生就是权力核心之一。

接踵而来的挑战一波接一波。台湾的财经与大陆政策,国民党内部权力的更替,连战二次参选总统(2000年连萧配、2004年连宋配),连战的「破冰之旅」(2005年4月),他无役不与;也无不全心投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政务官任内推动了不少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包括推动加值型营业税制、创设境外金融中心;改组强化中国生产力中心,创立经济部产业咨询委员会;推行全民健保、规画亚太营运中心等),也以在野之身,策画连宋配与「破冰之旅」,但自己从不居功。这种「成功不必在己」的风范,在政坛已是凤毛麟角。

台湾有几个政治人物是可以立大功、成大业、留名历史的。可惜在权力颠峰时,他们没有看清世界潮流,也没有看清台湾前景,只看到片面的民意,部分群众的欢呼,身边人士的忘情怂恿;在权力诱惑下,终至产生一厢情愿的推断,带来了「一步错、全盘输」的结局。可惜的是,因为这几个人物的政治操作与翻云覆雨,使台湾社会的进步停滞了20年。我猜想作者的遗憾是他尽力想对他们有一些正面影响来扭转大局;但事与愿违,带给他深沉的失落。

近20年来,不分昼夜地投入公务与选举,使他的夫人刘勤生女士十分心痛与不舍。当她于2009年2月往生时,他蓦然回首:「我才惊觉对她的倚赖如此之深,而她对我的包容,又是如此之广;……让家成了温暖的港湾,也让我在公务上无后顾之忧。……近日每思及此,心中既亏欠又感谢」(引自〈结语〉)。

他的全心投入公务,是为了朋友,也是为了国家。这即是他偶然自嘲的「愚忠」。「朋友」是连战,「国家」是中华民国。他一直坚信:这个充满理想的朋友,值得支持;这个充满颠簸的国家,应当爱护。

在〈风风雨雨总统大选〉篇章的最后一段,出现了他最率真的自白:「在这段人生旅途上,我完全扮演连先生客卿幕僚的角色,并未占有任何名位与酬劳,所作所为都不是分内之事,只是凭着对时局的关怀与私人情谊,来尽自己的力量。」

这是书名中的「义」,正是他政治生涯中一直坚守的「义」。

《情义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顾》(天下文化出版提供)

他关心两岸和平,期待国民党再起,他更希望看到民族复兴。这是他在离开公职后,生命的寄托。他往来于两岸,终于促成连先生展开历史性的破冰之旅。两党领导人的会面,在握手那一刻,开启了和平之门,机会之窗。连战主席与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连胡五项共同愿景,更为2008年接任总统的马英九铺了两岸和平之路。

连先生没有取得政权,但获得了民心──台湾与大陆的;历史地位远比担任总统更高。徐先生近十年辅佐连战的各种辛劳:遭遇的风险、经历的痛苦、被遗忘的家人,都在两岸关系突破上获得了无形的补偿:那就是「和平变成了两岸共同承诺与追求的目标。」

在战乱中成长的他,已把视野与机会提升到民族的融合与发展。这正是徐先生在他高潮迭起的一生中,再次出现成功不必在己的开创与贡献。

【未完待续】

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史话专栏欢迎书摘合作与历史相关文章、照片投稿。

本文节选自《进步台湾:70年代起提倡的「改」与「变」》,作者:高希均,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