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饥寒交迫大批投共──崩溃年代之8(蒋世安)
国共内战已成历史,因为这段历史而被俘的台湾战士陆续返台,但是台湾社会与军方却没有给他们温暖。(中时报系档案照片)
半世纪前的国共内战是台湾社会还记得的一场战争,但是随着时间,战争的记忆逐渐模糊,大家已经遗忘被俘军人的痛苦。(中时报系档案照片)
黄伯韬、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各兵团被围将近1个月,蒋在12月底自记曰:
黄维兵团被匪消灭以后,杜聿明所部又被围于永城、宿县之间,迄今几及1月,尚未脱险。
被围之师,饥寒交迫,大批投共。12月25日,国防部第二厅转邱清泉称:「近5日来气候恶劣,全线均无大战,……我大军被围,兼旬有余,空投断绝,官兵饥寒交迫,牛马树皮草根,均已杀吃殆尽,房屋桌器衣被等充作柴烧,此战局之严重,不在四面受敌,而为饥饿。任何鼓励士气之法,均因现实问题,不能打破而无效。日来士兵逃亡日众,干部不能掌握,如再继续数日,则匪对我之久困自毙之计得中,殊令人疾首痛心。」
杜聿明31日电称:「30日晚,第32师之95团一营长晏子良不堪饥寒,率部投敌。」国防部虽向杜部空投食粮,每日额定40万斤,但因气候关系,最多仅30余万斤,而部队实得者仅1万余斤,余尽抛歪为共军所获。外国人笑我无胆,不敢低飞。
原经杜聿明之要求,蒋决定自12月9日起,空投粮弹3日后,以飞机百余架协助,再兴攻击,以图突围。距自9日夜起,天气骤变,大雪纷飞,一连旬日,阴霾蔽天,无法空投,官兵饥饿已极,民间粮食,无可征集。军中马匹,宰食殆尽。官兵时有饿毙者,故突围无从实施,且不断遭受共军夜袭。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蒋只好以「精神治疗」之法,鼓励被围士兵,其电杜聿明曰:「想念将士忍饥耐冻,与匪奋斗之忠勇苦志,焦灼不可名状。此时惟有高级将领以身作率,鼓励全军坚忍不拔之革命精神,时时以军歌与各种雪地运动方法,倍增所部之兴奋,以渐忘其饥冻之痛苦。…军歌在丧胆灰心之际,更易转移心理,振作精神也。」
惟自1949年1月6日起,共军大举进攻,7日,杜聿明电称:「日昨申(6日下午)起,激战至今(7日)晨,受匪优势步砲联合,并施放窒息性毒气之攻击,我各军整个牺牲9个团以上,官兵无一生还,该各级预备队已使用殆尽。」
在此之前数日,即1月3日,天气转晴,国方原定4日至6日,空投粮食3天,使官兵恢复体力,7日、8两日,空投弹药两天,9日开始出击,而共军却先发制人,集中约30万人,于6日起向杜部猛扑,历时5日,双方均有重大伤亡。10日晨,杜率所部已伤亡殆尽,邱清泉自戕,杜被俘,李弥突围。这天,蒋自记所感曰:「杜聿明部今晨似已大半牺牲,闻尚有3万人自陈官庄西南方突围,未知能否安全出险,忧念无已。」11日,空军侦察报告:昨夜我永城、宿县间突围部队,尚在包围圈外30里之处战斗,今日则踪迹杳然,不知下落矣。
至此,淮海战役结束,国军被歼灭的有22个军,56个师(内有4个半师投共),计55万5千余人。
淮海战役失利的原因,据国防部李正先、龙韬两位视察官的报告,认为徐州勦总措置失当。大意是说刘峙总司令「为人温厚,威信未立,畀以独当一面之责,远非陈(毅)、刘(伯承)二匪之敌。」且会战前后,部队调动频繁,致士兵疲劳。继因冯治安部之叛变,顿呈混乱现象。指挥不统一,即以勦总而论,一国三公,意见分岐,莫衷一是等等。
龙韬又一报告检讨此役之失误现象,指出:
第一,作战指导错误,国防部主负作战指导之者,每值重要关头,即分散兵力,打击士气,造成予共军以各个击破之机,此种指导,似有政治阴谋,或高级人员有通共之嫌。
第二,情报不灵确,尤以谍报费中饱,谎报敌情,以致指挥部署失当,贻误实大。
第三,指挥官怯懦低能,此役除杜聿明、邱清泉外,多数低能,一味消极,此为失败之重要因素。
第四,将气不和,各兵团临时指拨序列,部队既无情感,自无信心,加以指挥官缺乏道德修养,对于配属部队,恒置诸危险之一面,造成将气不和,致蹈同归于尽之悲境。
第五,指挥失当,黄维之失败,由于该兵团远道驰援,后方补给脱节,北进既然受阻,应即东进,以与李延年兵团联系,可获补给。缘该部一师已与李兵团相隔密迩,彼此砲声可闻,乃该部一遇情况,不将主力东进,反令西撤,断补给之路,致遭全军覆没。
古人所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此战役,国方三者皆不具备,失败固也。总之,淮海战役的溃败,促使国民党的分裂和蒋介石的下野,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未完待续,蒋世安专栏每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