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美苏角力加剧国共冲突──马歇尔调停之27(蒋世安)

二战期间苏联举行开辟第二战场会议,现场挂有蒋介石照片与美、苏、英等国领袖并列,显示中国在二战的地位。(莫斯科驻台代表处提供)

从1946年7月到10月,国军攻占张家口前后,3个月的边打边谈,国方打占优势,谈则无成,蒋之以战逼和,再度失效。所以毛在谈判决裂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说:「中国人民中间以及我们党内部都有打不打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现在是解决了,剩下的问题便是胜不胜。」

蒋之以战逼和既未收效,亦即战略的失败。反之,即为毛之战略的成功。从此国共之战,只有长期的延续及扩大下去。此对国方绝对不利。共方亦看准国方的弱点及困惑,深知国方「一切计划均以半年为期,半年后毫无打算。」据周恩来之分析:蒋「对长期作战计划,亦无任何把握,美式弹药只够半年。……粮食、被服运输受汽油限制,兵源补充,计划调保安团赴前线,但困难更多。财政上,宋(子文)、陈(果夫)矛盾极大,宋实在拿不出钱来。……海陆空(军)中下级人员悲观厌战更甚。」 一些将领中,「连白崇禧、刘为章(斐)等人,都感觉前途茫茫。」至于「国大一幕,对蒋也是势成骑虎。」

因此,共方必欲迫使国方走上长期战争之路,以拖垮国方。

回顾一年多来的国共和谈,双方皆曾强调需要和平而反对战争,但其结果,适得其反。而国共各将破坏和平的责任,归诸对方。但在马歇尔的离华声明中,认为责在国共双方,说是「和平之最大障碍,乃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彼此所怀之完全而几乎具有压倒力量之怀疑心理。」在国民党方面,马氏以为「存在一有力量之反动派」,对其「所作各种努力均加反对」;中共方面,亦有「过激分子」,绝不犹疑使用激烈手段,以求推翻政府或使其崩溃,而不顾及人民因此所受之苦痛。

这是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惟其本人无错。

国共两方对于马氏声明之反应,可谓「各自表述」。蒋认为马之指摘国民党有「反动派」,实无其事;且谓马氏深受中共宣传之影响,已至「牢不可破 」。

周恩来认为马氏所谓「国民党内有反动集团」,是对的。「但遗憾的,是他(马)并未指出蒋介石就是这个反动集团的最高领袖」。至于马氏所说「中共党内有激烈分子,不顾国家利益与人民痛苦,这是最不合事实,而且企图污辱中共的说法。」此皆片面之词也。

就史实言之,中共党内激烈分子的最高领袖,非毛泽东莫属。惜蒋、毛二氏重庆会谈,虽是「握手言欢」,但未能「化干戈为玉帛」。

至于国共和解之不成,美、苏二强在华之角力,尤为重要的原因。马歇尔为求调处工作的成功,其重要措施,即为拉拢中共,采取对共「怀柔」政策,目的是求共军之就范,使整编军队得以和平解决;希望中共脱离苏联关系,而倾向美国;不使共军占据东北,而成为苏联之傀儡。

同时,马所主导的停战令,使蒋「先图关外」,名义上是为接收东北主权,实际则为美国势力插足东北。而苏方亦即采取针锋相对的报复措施,其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帮助共军控制东北,阻止国军的接收,鼓励东北共军「放手大打」,使马之调处工作为之落空。

因此,在美、苏两强的角力下,实亦加剧了国共的冲突,和解更难了。

【本系列完,蒋世安专栏每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