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拜习会只是一个逗点(苏泳霖)

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天举行视讯会晤,双方试图确保台湾议题不会失控。(图/微博@新华社)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的视讯会晤千呼万唤始出来,双方历时近4小时的超长会谈,从习近平称呼拜登「老朋友」开始,以中方口中「坦率、建设性、实质性和富有成效」的表述结束。基本上可以断言,「拜习会」本身是「成功」的,但美中结构性矛盾只是得到暂时「管控」,其中最为敏感的台海情势走向难言乐观。

每次美中元首会晤,对比双方官方的新闻稿说了什么、没说什么、在哪些方面有交集或明显分歧,历来是客观总结会晤成效的最好方法。若单看陆方的表述,可发现北京对此次拜习会着墨最多的三个部分:一是全面摆出改善美中关系、促进美中合作的诚意,也是昭告各方美中冲突的责任不在北京,而是华府;二是详细回应西方社会对中国制度、政策、对外作为的疑虑和误解,但这部分结合六中全会的「内宣」意味更重;三是强调拜登做出「四不」承诺,即不颠覆中共、不结盟抗中、不寻求冲突、不支持台独,相信这才是此次拜习会前双方外交团队「乔」很久的重中之重。

再来对比美方的表述,首先篇幅上就较中方的通稿简练许多,细看又有三点值得琢磨之处:一是通篇不提「合作」二字,事实上这部分内容在中方通稿引述的拜登表态中也得到应验,习近平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12字基调,但拜登只响应前两点、独漏第三点;二是拜登向习当面表达对新疆、香港及人权议题的关切,同时台海议题的表态延续了川普时期「塞入」对台六项保证的表述,与中方版本不同;三是部分程度上接受了杨洁篪之前提出的「中方反对以竞争界定中美关系」的立场,将任内的美中关系界定为有限竞争、充分沟通、避免对抗的复合体。

从40年跨度的历史视角看,此次拜习会应是美中关系发生历史性大转折的一个逗点,而非句点。在这个逗点之前,美中经历了高强度的对抗乃至激烈斗争,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蔓延到经贸、科技、民间交流领域,其中又以时任副总统彭斯、国务卿蓬佩奥的尖锐反共演讲为最高潮。拜登上任至今已10个月,这段期间美中政府所做的各种协调、对话、谈判都是为了写下拜习会这个「逗点」。此后,双方较大可能在低政治性、低敏感度领域展开合作并达成一些实质成果,但一方面这难改彼此在战略层面视为头号假想敌的深层心态,另一方面,双方的低阶领域对话合作也会受到突发事件、民主党总统任期及其支持度的影响或冲击。

台湾既是美中核心产业供应链的「交点」,又是美中战略与政治博弈的「焦点」,正是当下美中关系复杂性的写照,所有利益相关方更应小心行事。但令人不安的是,民进党仍高举「抗中保台」的民粹大旗,拿美国挺台作为给自己造势壮胆的「兴奋剂」,尽管美中元首会谈就管控台海危机达成默契,但台海上空的紧张与窒息恐怕不会消退。

(作者为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