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格局未变 两岸亟待双向对话(洪奇昌 )

图为大陆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进行远海实兵对抗训练。(中新社)

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1月8日接受媒体专访回顾与展望台海形势,部分媒体聚焦在孙副会长所提「两岸战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或许让台湾社会对今年中共二十大对台工作「新的决策部署」与「可能提出一些新的主张」产生诸多联想。

但回到「独家专访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2022年两岸关系展望」访谈影音观之,孙副会长对2022年台海形势的评析是「基本格局还不至于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台海风险虽然一直都在,但陆方短期间并没有朝「热冲突」倾斜的迹象。

台海形势的基本格局取决于美中台关系与各方综合实力的变化。就中国大陆方面而言,虽然孙副会长认为形势对陆方有利,「中国综合实力越来越接近美国,超越台湾越来越多。」但也如孙副会长所坦言,中国大陆的国力发展「还没有达到整个改变台海力量对比的状态。」

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虽然「武统」的可能性自1949年以来从未消失,但只要:一、中国大陆军方没有在台海乃至印太区域取得一定程度优势力量前;二、美中台各方维持一定程度克制的现状下;三、在疫后复苏「稳」字当头的中共政策氛围中;四、成功顺利开好二十届中共全国党代表大会的首要目标等条件不变,中共中央没有贸然改变「和统」基本方针的必要性。

「和统」作为中国大陆官方对台工作基本方针,虽然过去几年「武统论」观点一度甚嚣尘上;但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言论如「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讲话」、中共十九大报告等官方文件以及国台办皆多次重申其对台政策的一贯性和延续性。习总书记没有理由在二十大期间否定自己过去多年对台工作方针与成果。

而孙亚夫是辜汪时期两岸事务性协商的主谈人,他还是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政府工作报告对台工作部分的起草人之一,处理对台工作向来秉持务实中道立场,因此从他受访影音内容中也可更清楚地认识到,孙副会长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理解与观察,有其继承与延续,并未有根本性的转向。

既然台海形势的基本格局不变,那么台海乃至于印太区域国家,尤其是美中台三方如何调处歧异与管理风险,便是中共二十大期间维系区域情势和平稳定的必考题。美中战略格局从伙伴关系转为竞争格局是持续的,两岸政府间的政治矛盾依然且缺乏互信的现况仍未找到解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可以理解台海热冲突的可能性一直都存在,且各方政治、贸易与科技的冷冲突也会不同程度的发展。

然而我们更相信「印太区域和平稳定」依然是各国政府与社会民心的最大公约数。诚如蔡英文总统元旦文告所言「军事绝对不是解决两岸分歧的选项,军事冲突将冲击经济稳定」,各国政府都有责任维系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发展成果。

两岸之间多年来绵密的经济与社会交流,既是经济规律也是社会的必然。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更是避免两岸政治军事暴冲的刹车皮。我们若期待两岸形势能转为和缓,就需要更多地汇集两岸社会及人民智慧,以及两岸领导人展现更高的政治格局和创意。我们期待两岸政府间「双向」对话的可能依然存在。

既然北京有强烈自信,牢牢掌握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与主动权,那么相对于以「底线思维」的「单边化」对台措施之外,北京何尝不可与拥有过半民意支持的台湾执政党开展对话?相信这对北京而言不是委屈也不是示弱,而是回到以民为本,促进两岸社会对于「美好生活需要」及「两岸人民心灵契合」的初心。

(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