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跳出印太集体梦游症(洪奇昌)

美国雷根号与卡尔文森号、英国女王号、澳大利亚坎培拉号将在南海联合演习。图为在南海周边各航母战斗群的位置与未来动态。(图/推特@duandang)

梦游症(Sleepwalking)在精神医学上是一种睡眠障碍,梦游者看似意识清醒,能应答、能行动,甚至做出许多危险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压抑的痛苦经历的象征式重现,但患者醒后却忘了自己做过些什么。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提出软实力、巧实力学说的哈佛大学教授奈伊(Joseph Nye Jr.)日前发表〈中国梦游症候群〉(The China Sleepwalking Syndrome)一文,引用历史学家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巨著《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迈向战争之路》典故,以「梦游者」隐喻美中战略竞争格局下的国家行动,要避免自我感觉良好以为一手好牌,但实际上是集体梦游最终走向战争悲剧的风险。

奈伊文章原意提醒美国,但对台海两岸官方与社会而言亦是警钟。美中战略竞争格局下的东亚情势,各国行动看似皆为符合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但谁真的有明确的战略路径?国家目标与手段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还是但凭机运而埋下意外冲突的引信?

回到克拉克在《梦游者》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的阐述。他认为战争的起源并非协约国、同盟国两大阵营蓄意挑衅所致,而是肇因于两阵营内部脆弱的结盟关系,例如盟国间的条约仅有25%左右被履行。因此表面上的盟友实际上互信基础薄弱,在尔虞我诈的氛围下谁也不敢确定对方是敌是友。而这种不确定感,让欧陆国家决策者跟那些梦游者一样,在自身有限的心智地图和目的指引下「做出自己认为合理、但却不知后果的决定」来回应他者的行动,最终走向战争悲剧。

审视当前印太情势与美中台关系,确实有集体梦游征兆。美中之间、美中阵营的盟友之间,基于各自利益因而对抗、竞争、合作并存,但各方手段与最终目标间的逻辑似乎并不一致。

首先,美国对中战略竞争格局是确定的,对台湾的安全承诺也越来越清晰。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美国在东海、南海展示军力秀肌肉,还要在要抑制「2035中国愿景目标」尤其是尖端科技领域自主化的实现期程。但同时,美国贸易代表戴琦正在考虑松绑对中贸易限制。气候特使凯瑞将再次访中交流气候治理合作。在台湾问题上,拜登总统虽然多次承诺支持台湾,但他也在9月10日和习近平主席的电话会议表达中同意遵守「台湾协议」。

另一阵营,北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也是确定的。为了2027建军一百年里程碑,为了2035中国愿景目标,为了争取在2049成为平视霸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北京建军和演训力度,尤其是意在突破美国第一岛链的远海长训,次数只会更频繁且规模更大。然而,我们也看到北京虽未放弃美中修好,但以内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道路,又实际地反映出预防美中贸易断炼的底线思维。对台政策方面亦然,习近平主席虽在辛亥革命纪念会重申「和平统一方针」,但解放军机舰扰台以及陆外交部、国台办或特定激进媒体的言行,皆可见陆方对中国民国台湾的否定。

历史为鉴,美中双方虽然竞争但又存有不同程度的合作意愿,当然也存有交易谈判空间;同时,分属美中阵营的盟邦间亦不必然利益一致,盟国间也有不同程度的竞合关系。因而我们可以预见,没有国家会旗帜鲜明地选边站甚至率先挑起冲突;但又因为各方因为一连串逻辑不一的行动所产生的交互影响,意外走向冲突的机会始终存在。

奈伊的文章提醒了我们,当行动与目标间出现矛盾,便要意识到这些逻辑互斥的行动很可能就是日后意外的爆点。美中战略竞争和两岸政治歧异皆非短期内可化解,为了避免集体梦游走向冲突,台湾的决断并须更为细致,一方面,对中华民国前途的「四个坚持」是没有模糊空间的。台湾深化与美日韩等民主国家同盟关系是必须的,与盟国合作强化经贸、科技、国防实力也必然持续。另方面,诚如蔡英文总统在〈台湾力争民主之路〉一文所承诺「得到国际支持也不冒进」,「投入必要资源强化对北京当局的了解」则是促进对话、合作与避免误判之必须。

(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精神科专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