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中国经济进入「长新冠」陷阱?(洪奇昌)

中国大陆的内需消费及出口仍在十分低迷的低档,看起来解封后的大陆经济没有给世界带来增温的引擎。(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中国大陆于全球政府升息趋势中,再次逆势降息,明显为刺激国内疲弱的投资与消费;然而中国大陆总经动能不振、民众储蓄率持续增加、北京甚至不再公布青年失业率,在在反映出民间对未来总体经济、消费环境的疑虑,故对政府刺激政策不埋单。当前中国经济情势已然陷入「长新冠」的复苏迟缓;如何避免中国打喷嚏、台湾重感冒,考验着政府、政党领袖,乃至于企业与国人的决断。

很长一段时间,国人对两岸贸易关系发展一直存有争论,这是因为台湾对中国大陆贸易依赖度极高的事实。外贸是台湾经济的主要支柱,而台湾对陆出口占全部对外出口的比重,自2007年以后长期占台湾出口总额约40%,2020年达到43.8%高峰,2021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值亦创下历史新高,达1889.1亿美元。在这样的两岸经贸结构下,中国大陆景气好、出口旺盛,自然会带动台湾电子、电机等货品对陆出口的成长;这也是疫情期间,台湾创下3.1%经济成长率佳绩的重要因素。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台湾经济情势从2022年中期便开始出现转折。2022年底,当舆论多预期台湾经济有望于第三季复苏时,笔者就曾撰文表达,「2023年台湾将面临的经济挑战恐不是度小月,更可能是一波漫长的艰困期。」理由是,据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显示,多数国家在历经大型疫情冲击后,GDP衰退可能达到3%,且经济疲弱的现象可长达3~5年;影响范围扩及工业、服务业,连带导致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当时台湾社会氛围,或许因为早前的经贸表现,让我们轻忽了2022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降温的现象,更低估了中国经济的严峻情势不是打喷嚏而已,而是中重症的长新冠。

观诸中国大陆经济情势,中国官方公布的7月分总体经济数据,依然低于市场预期。举凡GDP成长率、出口额、工业产值、消费零售、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年增率都持续衰退;北京甚至停止公布7月分中国青年失业率统计,也就是「盖牌」。显见拉擡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与净出口都需要更多的刺激方案。诸如国务院透过《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或者,利用建置5G基地台、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AI、云端计算基础设施、城际高铁及轨道交通等十四─五计划「新基建」来拉擡内需;而这也是中国在全球升息抑制通膨的大环境下,依然在大动作降息的原因。

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难预期性,中国政府当前稳增长工作的重心是「往内看」,也就是透过促进内需消费或固定资产投资的内循环经济来达到稳增长。然而我们看到中国大陆民众消费意愿依然疲软,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例,美国联准会长年追求健康的通膨率应维持在2%,目的是鼓励经济温和增长;而中国近3个月的CPI年增率为,5月0.2%,6月0,7月则是-0.3%,上次这么低是2008年金融海啸时期。

中国民众不愿意消费的现象,更能从民间储蓄表现佐证。2022年中国家庭存款增加17兆8000亿元,较2021年大增约80%。今年前7个月中国人民币存款增加近20兆元,同比增加1290亿元。近期发生的房地产龙头碧桂园债务风暴,亦显示「住房不炒」政策下,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已从「大城限涨、小城限跌」,进入到「大城限跌,小城不烂尾」。作为中国家庭主要资产的住房价格下跌,必然令民众口袋更浅,让全国数亿家庭在花钱方面变得更加谨慎。

有鉴于中国大陆经济情势严峻,加之美中战略竞争因素,我们应认识到,下一阶段台湾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走出依赖单一市场的新道路。今年稍早,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所提出的「四大支柱」政见第二点,「提升经济安全,减低对中国贸易的依赖,巩固台湾的供应链安全,通过新贸易协定促成贸易多元化。」即是延续蔡英文总统2016年就任以来的产经政策路线。我们可发现,2021年,台湾对陆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已略降至42.3%,2022年台湾出口则下修到38.8%,2023年迄今则是35.4%。这是台湾外贸结构开始转型的迹象,也是台湾产业转型的机遇,我必须给予蔡英文政府的超前部署一个公允的肯定。而台湾企业或个别劳动力,更需要审度国际政经趋势,为自身的发展做出合理的战略布局。

(作者为海基会前董事长、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