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欧盟重返印太的国际战略观察(洪奇昌)
欧盟国家一面强调与中国对话、交流与合作,但也反对单方面破坏和平的战争,以及干预自由贸易的保护补贴政策。(路透)
日前传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初将出访欧洲,与法国、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领导人会面。然而欧盟与中国的紧张却逐步升温,欧洲议会4月23日通过禁止销售强迫劳动产品法案,被外界认为剑指中国在新疆生产的太阳能板;23日欧盟对中国安检设备公司同方威视在波兰、荷兰的子公司进行突袭检查,24日又启动对中国医疗采购的调查。自2023年10月欧盟对中国电动车补贴进行调查,双边频繁出现贸易磨擦,欧盟对中国在安全与经济议题有越来越多直接批评与作为。
梳理近年欧洲与中国关系,2017年美国发布「国家安全战略」,重新定位美中关系转为战略竞争对手;2019年3月欧盟公布《欧中战略展望》也调整对中关系,称中国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2021年4月19日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欧盟印太合作战略决议》,明确指出欧盟在印太区域具有重大利益,展现对区域稳定、安全、繁荣与永续发展做出贡献的责任,并强调「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下的自由贸易。
欧盟与英国重返印太,调整对中国战略,不仅是基于经济发展,也有国家安全考量。2023年3月13日英国发布《国安、防务、发展与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将2021年版报告指出中国构成英国与国际秩序各领域的「系统性挑战」,提升为「划时代与系统性挑战」。2023年5月20日广岛G7峰会联合声明指出,将加强抵御中国「经济胁迫」手段,并对中国持续升高的军事与经济安全威胁采取行动;这代表「去风险」而非「脱钩」,不再只是美国的对中经济策略,也是G7成员国的共同战略。
与美国对中关系的态度与作为类似,欧盟国家一面强调与中国对话、交流与合作,但也一面直接地提出对中国的要求,反对单方面破坏和平的战争,以及干预自由贸易的保护补贴政策。4月16日德国总理萧兹二度访问中国,两国期待加强关键领域的高层对话与合作,而萧兹会见习近平时指出中国仍是德国与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公平竞争则是重要的条件;也要求中国联系俄罗斯并敦促普丁放弃军事行动结束俄乌战争。4月19日G7外长会议声明更明确要求,中国应停止向俄罗斯提供用于军事发展的资金与武器设备。
欧盟与G7对中国的外交措辞与举措虽日趋强硬,但欧盟对中国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主张对中国强硬的正反两方,皆理解欧洲市场对中国高度的经济依赖。2020-2023年中国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国(比重占20.4%-22.4%)、第三大出口国(8.8%-10.9%),2022年欧盟自中国进口6564亿美元,出口2395亿,贸易逆差高达4169亿美元。主张对中强硬者考量经济利益与安全,应对中国进行「去风险」,仍有国家基于国内消费与生产市场需要,难以轻易降低中国经济的依赖。
此种既是合作伙伴,又是贸易竞争者及系统性对手的矛盾,不仅是对欧洲国家的难题,也是中国「大国外交」的挑战。2021、2022年波罗的海三国陆续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后,原有单靠经济往来构成的合作机制已非中国外交的万灵丹,针对欧洲各国对自身地缘战略的需要,中国应思索如何扮演积极角色,回应国际对俄乌战争和平落幕的期待;欧盟积极参与印太事务之时,中国也必须负起维持区域和平稳定的责任。
G7峰会2021-2023连续3年在联合声明指出:「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它对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台海和平亦对中国发展不可或缺,也是国际共同利益,而台湾也愿意为区域稳定、全球繁荣贡献一己之力。准总统赖清德25日表示:「台湾作为区域负责任的一员,同时跟国际社会合作,维护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本身对国际社会包括对中国在内,就是一个善意。」期盼北京当局与台湾新政府展开对话,不仅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也向国际释出和平讯号,展现大国外交高度及控管风险负责任的态度。
(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大同集团福华电子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