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扩张性政策 经济凛冬的护花春泥(洪奇昌)

4500亿超征税收。(本报资料照片)

4500亿超征税收重分配不是大撒币,是预见民生经济风雨飘摇的护花春泥。超征税收补贴民生是政府透过资源重分配因应景气循环冲击的工具之一。面对2023年甚至持续期间更长的景气寒冬,政府持续推动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对企业与劳工短期纾困、展望中长期产业振兴与升级所必要的部署。

不同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2022年以来台湾景气快速下滑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全球性的「高通膨」及消费衰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包含:一、美中贸易战与新冠疫情引发全球供应链重组;二、企业为符合净零碳排目标推动绿色生产转型:三、俄乌战争等因素引发的粮食、原物料、能源及中间财与终端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

鉴于前述原因,欧美经济体相继采取升息手段,收回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2020年新冠疫情时期所释出的超浮滥资金,以期抑制市场需求、降低通膨。然而,台湾是高度依赖贸易驱动经济的国家,贸易依存度高达123%,当欧美经济因其升息而陷入消费和投资下滑、因物价高涨而陷入消费降级(减少非民生必需品的购买)等情势时,台湾对美欧的非民生必需品出口表现,以及台湾对中国大陆的中间财出口表现都直接会受到冲击。由此观之,去年12月27日国发会发布的11月景气灯号,从「景气趋弱」的黄蓝灯转为「景气低迷」的蓝灯,便是重大警讯。

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通膨和升息效应不会在2023年就明显缓解。全球供应链的重组、净零碳排两因素所带动的物价上涨将是长期效果。另外,由于多数商品的价格具向下僵固性,这表示即使通膨在2023年能回落,但物价水准是回不去的。这也意味着民众会因为能源、食物价格高档,而继续排挤其他家庭支出。此外,因为货币政策效果的落后性,会使得通膨抑制效果尚需近1年时间才能完全发酵,因此高利率将持续1年时间。

综上而言,2023年的台湾经济情势是严峻的、是政府须严阵以待的一年。根据IMF预测,202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率约为1.2%。WTO则预测,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可能仅成长1%。在此情势下政府与各智库预测2023年台湾经济增长率约在2.3%~2.9%之间,恐有过度乐观之虞。

2022年12月,台湾出口规模预估约为358亿到374亿美元间,年减幅约8%~12%;至于第4季出口值衰退幅度预估约7%,这是疫情爆发3年以来首次出现出口萎缩局面。对于出口的不乐观反映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去年12月台湾PMI较11月微跌0.2个百分点,第6个月呈现紧缩,创编制以来最快的紧缩速度。出口与制造业的表现疲软,更牵动社会民心稳定,去年12月台湾消费者信心指数(CCI)59.12点,创下13年来新低,堪比2008金融危机时期。

要解决出口衰退对台湾经济与社会民心的冲击,抗通膨、振内需是必要的政策目标。为此政府持续推动「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降税、补贴、扩大公共建设支出、发债等都是协助产业与劳工度过经济凛冬的护花春泥。

由于公共建设支出涉及规画和招标时程较长,短期仍应以降税、补贴等手段较具时效性。日前政府公布4500亿超征税收的重分配方案,诸如1400亿用于普发现金,1000亿元「加强韧性经济方案」会纳入对弱势、房贷族、租屋租、学贷族的补贴,1000亿则用于补贴劳健保和电价等,都是政府协助社会基层民众抵抗通膨冲击的心意,同时也是刺激消费的手段。

除此之外,政府亦应重点关注台湾159万家中小企业及其920万名劳工生计。中小企业劳工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0.4%,当下游大厂面临疫情红利退散后的库存去化挑战的同时,相关供应链中规模小、效率较低,且财务规画相对不够稳健的中小企业,早就进入做三休四、做二休五的景气寒冬。政府须就受冲击产业的企业与从业人员有更细致的政策对应。

(作者为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