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全球抢风电 政府应务实调适政策(洪奇昌)

台电8月13日于彰滨工业区举行「台电离岸风力发电运维中心动工祈福典礼」。图/台电提供

国家再生能源战略是台湾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落实2050净零排放的关键手段。然而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的政策目标,已因疫情和全球性原物料成本高涨、缺工、缺料等因素而确定延宕。另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底,离岸风电区块开发第1期(3-1期),7个得标厂商中只有5家完成签约,另有2个案场开发商则在6月便放弃签约。由此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国际离岸风电市场正在转变,国内风电产业政策需为留下优质外商、扶植自主供应链提供更多支持。

一、国际市场环境变化:俄乌战争令欧洲诸国意识到依赖进口化石燃料对于能源安全存有极大隐患,纷纷加码投资离岸风电。今年4月比利时「北海峰会」中,法、德等9国宣布2030年时,要将北海离岸风电总装置容量提高到120GW,2050年则要达到300GW。此外,澳洲、中国大陆也陆续宣布发展离岸风电。

随着国际离岸风电市场相继崛起,具有资质的离岸风电开发商自然会思考将产能部署在最具效益,且政策阻碍最小的市场。近年投入台湾离岸风电的外商也出现是否继续扎根台湾的思考:一是若获配案场装置规模和售电价格不符经济效益,不如弃标转战他国市场。其二,离岸风电融资成本极高,国产化与社会环境融合等指标要求是否会衍生不可测的成本与风险,此皆有赖政府考量市场现实提出补充机制,以确保国家能源政策的兑现。

二、提供「绿电信保」机制:在离岸风电融资部分,企业签署购售电合约(CPPA),是离岸风电区块开发过程中,开发商向金融业者申请专案融资的关键手段。CPPA意指企业透过一份长期的合约,直接向能源发电业者购买电力。由于离岸风电案场从开发到营运,需面临并网跟拿到电业执照前的空窗期、备用容量义务、行政契约罚则、电网加强费及开发成本等支出。由于台电不再收购区块开发所生产的电,因此风电开发商会直接与企业签署CPPA,然后向金融业者申请专案融资。

然而,全台只有台积电具有足够的企业信评水准,开发商若是与台积电签CPPA,银行团皆愿意核予专案融资;至于其他企业买电,国内外银行普遍会担心授信企业履约能力是否足够,而对融资转趋保守。这样的现象,更会造成开发商只能把绿电卖给高信评水准的公司,如台积电,而让其他企业落入求购绿电无门的困境。这种现象也会让台积电取得较高的议价权,压低了风电业者的电价。

我们欣见经济部提出「绿电信保机制」作为平衡市场的补充机制。未来八大行库将对购电企业的购售电合约(CPPA)提供履约担保,由国家融资保证中心再保,保额最高80亿元,保证期间为20年,融保中心最高担保8成,银行负责2成。此一措施,一方面可望促成国内40多家急需购买绿电的企业受惠,另方面也让开发商能与更多的企业签订CPPA,并获得专案融资,让购售电市场更为健全。

三、国产化「张弛有度」。离岸风电设备国产化是一项两难的争论,站在台湾产业发展与供应链自主的初衷,这是需要坚持的。但对大部分来自欧美的风电开发商角度观之,基于成本和合约期程考量,选择技术成熟、价格相对低廉且经认证的供应商,是自然的商业逻辑。政府对风电设备零组件国产化比例的要求,确实已令开发商难以控管成本,案场并联发电的期程也曾受到供应商产能跟不上的因素而延宕,一度陷于国产化、能源转型目标两头落空的窘境。

持平而论,我国离岸风电产业推动迄今,部分本土供应链确实得到发展,如钢构、水下基桩等,但如电缆等还需要学习与扩大产能的时间。我们期待区块开发3-2期,政府可将适当的本土供应链列为「必选」,以鼓励优质的本土业者持续发展;同时适当放宽尚需依赖境外供应链的部分,先列为「选配」,日后随着产业成熟,再逐步纳为「必选」,如此或让开发商合理选择适当的供应商,降低开发风险,留住有心扎根台湾的优质开发商,共同追求国家能源转型的政策目标能够顺利落实。

(作者为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