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全球安全倡议 中国须落实和平(洪奇昌)

2023年2月21日,陆外交部长秦刚在全球安全倡议(GSI)蓝厅论坛上发表讲话:中国解决安全挑战的方案。(美联社)

俄乌战争周年之际,北京以大国之势向世界各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此合乎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路径,既有国内的发展目标,也兼有以强国之姿,影响国际政经秩序的想望。然而《倡议》对国际情势与美中战略竞争究竟产生何种效应,仍要从北京的意愿、能力与手段、以及各国如何理解北京的目的等层面来观察。

观诸习近平时期外交战略布局,在意愿上,相较邓小平至胡锦涛时期的「韬光养晦」更显「主动积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参与国际治理,是北京回应民族情绪,满足国家利益(如战略物资筹获、产能向外输出)的重要手段。

在能力与手段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教授认为,「向国际社会提供多元公共产品(public good)」「创造性介入」国际事务,是中国迈向全球大国之路的重要措施。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于2013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峰会演讲中便展现出「共同参与国际发展议程」的雄心,尔后「亚投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日前《全球安全倡议》,皆是习时代的中国在对外经济援助、派出维和部队等措施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尝试。

从《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内容观之,1.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2.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3.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4.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5.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6.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等「六个坚持」,乍看相当符合人类普世价值,理应广受过国支持;然而《倡议》因涉及美中大国竞争格局下,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国际统战策略,以及扭转中国国际形象等本位利益考量,故而国际间对北京发表《倡议》的意图存有疑虑。

在美中大国竞争格局下,中国联合「志同道合」的国家走不同于西方道路的意图更为突出。或许《倡议》的目的诚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所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然而2月22日,中共外事办主任王毅在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会晤时所描绘的「建构无霸权的多极世界」,究竟是促成国际善治的解方?还是强化了强国各自拉帮结派,使得国际秩序更为分歧?

在乌俄战争期间,中国介入乌俄情势时的表态,往往和俄罗斯站在同一阵线,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形成「战争帮凶」印象。《倡议》的提出,虽有调停目的,但相信中方也清楚自身的公信力有限;因此从统战的角度思考,中方的次要目标恐更倾向借由《倡议》以扭转国际形象,或者借此分化欧洲国家对美国援乌政策的支持。

综合而言,国际社会对《全球安全倡议》之所以持保留态度,乃因为中国的呼吁和实际行动往往存有落差所致。既然中国外长秦刚在发表《倡议》时提及,「敦促有关国家立即停止拱火浇油,停止向中国甩锅推责,停止鼓噪『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那么诚如日前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访问亚洲后,建议中方「应尝试在蔡英文总统任期内打通沟通渠道」的呼吁。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既以和平为念,更有责任以身作则,落实「透过对话和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精神,处理好中国与周边印太国家之间的歧异。

(作者为海基会前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