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台海情势 须更关注灰色冲突形式(洪奇昌)
针对美日峰会联合声明提及台湾,17日深夜,中国外交部刊出未署名问答,要求美日严肃对待中方关切,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图为美国总统拜登(右)与到访的日本首相菅义伟在美国华盛顿白宫举行联合记者会。(新华社)
4月17日美日联合领导人声明强调「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显见台海情势不只是两岸关系议题,更是美日共同关切的核心利益。有更多的国际盟友支持台湾自是振奋人心,但美日《联合声明》不是对于台湾主权问题的战略清晰,也不代表美日必然军事介入台海冲突。相对于关注日本是否武力介入台海争端,台湾更应强调与盟邦共拟因应北京灰色冲突手段的相关措施,以期控制风险与自我防卫。
首先,美日《联合声明》是站在日本的利益及美国的战略考量出发。台海和平稳定对日本而言,攸关其能源、原物料供给与广泛商品贸易的海上运输安全;对美国而言,台湾是美中战略竞争的前哨,也是美国落实对印太盟邦安全承诺与否的「金丝雀」,更是其科技战略的重要筹码,因而台湾成为美日共同核心利益。
再者,当美、日、中3国都将台湾视为核心利益时,台湾成为国际政治热点,当然也是地缘上的潜在冲突热点。今年3月,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便预警,中国今后6年内侵略台湾的危险性极高,因此美日需要就「台海有事」的相关情境进行想定与演习。
4月20日,菅义伟首相自美返国后赴众议院答询时强调,他与拜登「一致反对(中国)以武力改变东海与南海的现状」。然而,反对不能嘴巴说说,因此日本需要就台海情势风险等级采取更明确的界定以及明订法源依据。依据2015年7月,日本通过的《和平安全法制完善法案》日本可在「重要影响事态」、「危机存立事态」、「武力攻击事态」等3种情势下行使集体自卫权或支援盟国军事行动。
但从当前情势看来,来自北京的冲突风险虽然日益增加,但北京的阶段性意图仍着重练兵以及对美、日、台的认知作战或压力测试,而非发动战争;因此灰色冲突才是北京当前在东海(包括台海)与南海的主要行动方式。
所谓的灰色冲突,日本防卫省2019年《防卫白皮书》对「灰色地带事态」定义是「完全不属于和平时期,亦不属于战争冲突状态」,即介于武力冲突与和平状态之间的状态,包括:一、国家与国家之间对于包括领土、主权和海洋经济权益等问题的主张产生对立;二、对于前述对立,至少一方不声张己方诉求,并企图不采取另一方的外交协商方式,以让对方国家接收己方诉求;三、一方为了声张己方诉求并让对方国家接受,在不触及武力攻击的范围内,在争议地区频繁宣示其存在,试图利用实力等改变现状或直接改变现状。
综合前述日本政策与法规我们也能认识到,「灰色地带事态」下日本没有派遣自卫队介入的立场,日本政府也不会轻易认定情势达到「重要影响事态」以上程度并行使自卫权。诚如4月20日菅义伟首相于众议院答询时表示,「与拜登确实谈到两岸军事平衡的变化,但(台海情势)属于何种事态现在无法一概而论。」
因此,美日《联合声明》虽可说是对北京军事行动升级画出一道红线,但台湾社会不应认为日本必然军事介入台海争端。我们欢迎国际盟友的支持与更广泛的合作以确保我国家利益与安全防卫需要,尤其3月26日台湾与美国签订的《海巡合作备忘录》,虽然没有公布条文,但可预期相关内容应包含因应北京灰色冲突手段的台美安全防卫合作机制。
更重要的是,台湾自身需更大程度地就北京的灰色冲突形式,诸如解放军战机进入我防空识别区、中国大陆海上民兵、民船、海警船舰在钓鱼台、东沙等离岛海域的巡弋或包围等情境,做更细致的界定和设定因应措施,以期主动自卫但控制风险避免情势上升到热战争。相信政府对北京保持克制不挑衅、不冒进的政策原则,更期待两岸官方终能透过对话交流建立互信,和平化解歧异。
(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