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陆对台以灰色行动小步前进(洪奇昌、李国正)
现阶段北京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想像,更倾向在「维持现状」的原则中,以灰色行动和认知战等手段「小步前进」,能获得阶段成果足矣。(示意图/Shutterstock)
2027建军百年目标相较于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后者才是中共中央的上位战略目标。对北京而言,把握国家发展黄金十年、扩大与巩固国际战略话语权及综合国力,以期「不称霸全球之亚洲区域强权」才是中国大国战略的核心。
在这样的战略位阶关系下,军事力量是政治的延续,强军、建军虽是北京发挥国际影响力的底气,但北京不会本末倒置,军事行动必须配合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而非打乱国家战略布局。
2022年11月,时任中国国家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曾撰文表示,2027建军百年目标根本指向是「全面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由此观之,中国解放军的核心任务应可归纳为「近海防御、远海防卫」两大面向,近海防御即为传统的维护领土主权,远海防卫则是确保中国海外利益,如中国在一带一路等亚洲、非洲区域的利益,不遭受任何威胁。
在「近海防御、远海防卫」战略要求下,2027中国建军目标应是,着重于建立强国军队应有的远海部署与机动勤务能力。在手段上,强化综合运用未达战争条件的「灰色地带」及「认知作战」以实现次要目标。整体爬梳,中国建军发展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观察其布局和限制:
一、实现国防科技跃升。信息化联合作战时代要求军队常规武器性能提升,及指管通资情监侦(C4ISR)能力建设,人工智慧更加速了无人作战的可能性。中国国防与军事现代化发展目标便是要强化信息化联合作战所需的高阶运算技术与设备。
二、执行军事活动威慑。中国对周边区域「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旨在威慑他国势力介入台海及南海、东海等争端海域,中国海空军力扮演领土主权海疆外围第一线,透过海空突破第一岛链、接近第二岛链,展现巡航和联合作战能力,传达他国不得进犯姿态。
然而在美国联合盟邦大力围堵高科技转移到中国的大环境下,中国首先须要透过举国体制以进行网路、航空、太空、飞弹、无人机、水下载具等各领域自主研发。这是艰难且漫长的道路,更需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科研实力作为基础。
此外,中国的军事威摄早已引起了印太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的共同忧心,故陆续强化与美国安全合作。当然,双方相互威慑的情势下,确实反而升高了地缘安全情势的风险。
同时,中国想必也从俄乌战争中吸取到经验。中国的军事行动必须务实考虑国际政治氛围,更必须顾及国力和军力的实际限制。
因而我们注意到,当前北京在战争未必能速胜的条件下,而是更多地采取灰色地带行动以及扩大认知战等手段,以获取阶段效果:
一、发展灰色地带袭扰。在顾及综合国力限制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大局下,中国军队正逐步与海警及海事等单位建立联合行动能力。
在台海区域,中国军警民兵以军演、联合巡航、结合抽砂、断海缆等方式,对台海进行全面施压。阶段目标是建立中国军事力量在台湾周边的常态性存在,强化中国对海峡区域的实质控制,为台湾海峡「内海化」创造条件。在东海和南海区域,中国军警民各单位同样透过常态巡航,强化其在该区域的影响力和存在。
二、发挥认知战效果。中国的灰色地带行动对现况而言,其实比战争更令国际社会感到棘手。毕竟灰色地带行动并非战争行为,国际上的反制工具实为有限,若以军舰对抗,擦枪走火的风险甚高,若以海警或海上民兵对应,西太平洋国家的准备则远不如中国。因此灰色地带施压的手段往往能得到认知战的效果。
以中国对台湾的认知作战为例,中方依不同对象塑造不同讯息分众投放,一方面持续分化台湾社会内部对于国家前途的共识、削弱国人投入国土防卫的决心;另方面则对区域及国际传达台湾属于中国领土、台湾社会期待统一的意向,以降低国际社会对台湾国际地位之支持;或者将台海发生冲突的责任归咎台湾本身挑衅或美国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军事现代化是「进行式」而非完成式,在自身经济亟待振兴且国防科技还没到位之际;在国际强化于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之际,中国若在印太发起战争,是以一个改革未竟的国家、军队,面对一个联盟,而非一国。
由此观之,现阶段北京发起战争的风险远高于可能利益。故不只美台需要控制冲突风险,北京同样有规避风险,把握机会振兴经济、落实国家发展目标的动机。
因此,现阶段北京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想像,更倾向在「维持现状」的原则中,以灰色行动和认知战等手段「小步前进」,能获得阶段成果足矣。一来符合国际社会(美、日、欧盟)对台海和平的关切,二来相较于2035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国家,急统并非现阶段北京首要国家目标。武统台湾只有在极度意外,也就是美中台三方均无视彼此红线及底线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
(作者洪奇昌为海基会前董事长、 李国正为国际关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