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柯文哲宪政观的虚幻(施正锋)
柯文哲认为目前的宪政体制是「民选皇帝制」,主张勇敢走向内阁制。(黄世麒摄)
宪政议题通常不是大选主轴,民众党密集主打宪改,以「联合政府、团结台湾」为基调。柯文哲认为目前的宪政体制是「民选皇帝制」,病疴是「赢者全拿、毫无制衡」,因此主张勇敢走向内阁制;由于修宪难度高,总统在过渡时期应该主动限缩自己的权力,以假投票建立国会的阁揆同意权惯例,此外,总统不只要前往国会报告国情咨文,还要接受询答。
柯文哲虽然观察到病征,病理分析却有点像是透过AI诊断、稍嫌人云亦云,而归纳推论所开出来的药方未必药到病除,补药无伤大雅,就怕把肾脏弄坏。我们打个比方,到底这是车子(宪政体制)、司机(领导者)、车行(政党)、乘客(政治文化)、路况(社会经济条件)或天候(外部因素)的问题?究竟肇因总统制缺乏制衡,还是有人把轿车当作坦克在开?换车有用吗?
内阁制的基本精神是立法与行政合一,国会最大党只要能掌握绝对优势就获得选民充分授权,尤其是在两党制之下,赢者全拿是贯彻意志、实践政见的必要,连人事同意权都免了,铁娘子柴契尔岂不霸道?相对地,总统制的设计根源不信任行政权,国会与行政分立才有制衡的可能,而美国选民往往刻意分裂投票;即使是全面执政,总统未必睥睨国会、目中无人,端赖国会议员及选民的自主性。
柯文哲心仪内阁制,理由是采取实施总统制的民主国家唯有美国,而欧洲民主国家多采内阁制,患了科学上典型的虚假关系谬误。其实,后者之所以发展内阁制,主要因为是君主立宪、由代表民意的国会掌控行政权,不可能另行民选总统。车子靠右边驾驶的国家比较多,有其历史传统:前英国殖民地战后独立承续内阁制,政局未必就稳定;拉丁美洲国家政变不断,肇因军人干政体质。
至于联合内阁或联合政府,可以理解是柯文哲根据台北市长8年的切肤之痛,在预期未来无法支配国会的情况下,释出立法结盟的善意;然而,陈水扁当年的经验却是宁愿在朝小野大下讨价还价,也比三党不过半的情况还好应付。其实,美国战后有一半时间由反对党掌控国会,总统的说服力就是领导力的展现。所以,含混其词的联合政府只是请君入瓮的战术,非宪政所必要。
柯耿耿于怀阁揆任期平均1年多、有责无权,却不要忘了法国第四共和国12年16个政府、德国威玛共和国15年16个政府,政局混乱、强人出头。比利时谈判联合政府时而旷日废时,一度达500多天。最坏的情况是以色列,极右派占有国会关键少数竟可左右国家大政,显然违背最基本的民主原理。至于拿梅克尔执政来论证内阁制比较稳定,那是以特例当通例。
选举结盟是一回事,立法最小获胜联盟的获致又是另一回事;鸡兔同笼,部会首长分配外,还有攸关政党认同发展的政策协调,不要假戏真做。双元行政难免扞格,至若民选总统接受立委询答,难道总统对国会负责?总之,常识不等于知识、经验不等于智慧;心想101、看来透天厝、仿佛铁皮加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