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美中较劲 台湾要摆脱选边(翁履中)
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通话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图为两人在2022年11月14日印尼峇里岛合照。(大陆外交部)
在520总统就职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拜登通了电话,而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罗森伯格也访问台湾,加上马前总统受邀访问中国大陆,并预计将与习近平会晤,三个新闻事件同时发生,就算不是事先安排,这样的巧合反映出在台湾问题上,美中对未来新局有所疑虑,决定采取更主动的方式,共同控管台海局势。就在台湾缺乏具有实质沟通功能的两岸交流管道的情况下,马前总统赴大陆访问是否可能在政治僵局之外搭起避险桥梁,而华府又是如何看待两岸交流?值得台湾人民跳脱蓝绿来思考!
根据习拜通话后释出的官方文件,双方都对外表示有坦诚互动,但了解外交辞令者应不难解读,所谓坦诚对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各说各话。北京虽然再次提及台湾是美中之间不可跨越的红线,但同时也强调美方应该停止打压中国高科技。
对北京来说,这两项论述背后的潜台词,说明了北京对即将上任的赖总统没有信任,但在以经济复苏为主要目标的前提下,不排除跟美国合作管理台海问题,而美方所提的其他议题也都可以谈判。如果拜登政府理解台湾问题是北京不可能轻易松手的国家主权,而经济则是政权合法性的根基,就应该知道呼吁北京在多个国际议题上负起大国责任,不可能绕得过这两项议题。
然而,从川普后期到拜登时代,白宫虽然换了主人,但抗中的主旋律不变,连策略也没有明显差异。当华府决策圈不断提醒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对内形成跨党派抗中共识,持续强化对中国的压制,对外则寻求盟国合作来围堵,然而,即使在华府认为中国大陆经济发展不如预期的当下,透过贸易战和科技战来施压,也都没有达到预期中的结果,甚至原本主张要跟中国脱钩来制约中国的想法,也转为强调美中之间需要控管风险而非停止交流。
面对混乱的国际局势,美国同时兼顾的挑战超过了预期,即使仍有实力扮演领导角色,但要能全面掌握情况,却不再是美国能独力面对的任务。相较之下,中国大陆也许还没有强大到不怕打击,但美方还是没理解北京高层对自己承受打击的信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仍以为施压之后,就会让对方走回韬光养晦路线,恐怕是有了认知落差。就在华府和台湾不少政治人物都抱持抗中思维的情况下,马前总统受邀访问北京,希望为两岸维系沟通管道降低敌意,不难想像引来的质疑恐怕远大于支持。
但是,从台湾自身的利益来看,人民应该思考的,不该是访问北京的这个人究竟是蓝绿白,应该反思的是,既然民调显示有将近九成民众希望两岸维持现状,为何多数台面上由民意选出的政治人物,一方面强调两岸之间应该沟通,但另一方面却又不积极地寻求重启交流管道?只有选举考量,真的对台湾比较好?
再者,如果根据美方建议,全力强化军备就可以吓阻北京,那在国家安全的准备上,就不该把重点放在纸上谈兵的认知作战,而是真正砸下国家预算,说服民众来推动全民皆兵,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来增加吓阻效果,并且通盘检讨整体国家安全战略,让台湾快速做好对抗的准备。如果既不要沟通,又不想因为强化军事而流失选票,什么都不想要的结果,就不难理解为何台湾在美中共同控管台海风险之下,会落居被动的处境。
拜习通话之后,美国财政部长叶伦将访问北京,而国务卿布林肯也将随后访中,在抗中氛围下,美方也仍积极保持沟通,避免失控,因此,华府对马前总统访问北京虽然表面上难有太正面的评价,但实际上却会暗自观察北京对马前总统访问的安排,从马前总统在大陆的发言空间,媒体报导方式,到接待过程中的称谓跟过往是否有所不同等细节,试着揣摩北京的和平统一论述究竟是对台核心方针,还是在经济状况不佳时期的缓兵之计?
在美中的对抗之间,台湾想要摆脱被动选边站的处境,恐怕仍须借由沟通,让美中了解维持和平对双方甚至全球经济稳定有多重要。至于如何建立沟通管道?就看政治人物们是否愿意少一点政治,多一点智慧,以苍生为念了!
(作者为美国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