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美中沟通各有盘算认清现实比选边站重要(翁履中)

美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透露,日前在泰国曼谷与大陆外长王毅会谈时,曾深度讨论台海两岸议题并分享各自立场。(新华社资料照片)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近期与中国外长王毅进行会谈,会后表示将安排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通话,中美关系似乎朝向更稳定的方向前进。然而,面对混乱的国际局势,加上美国即将登场的总统大选充满变数,中美之间的沟通,究竟是真的想降低风险,还是中美双方,只是利用沟通来争取时间,为更激烈的对抗做准备?解读美中竞争,在两强之间的台湾该如何因应?

由现任国安顾问苏利文,以及副国务卿提名人坎贝尔所提出的对中政策框架,早在拜登总统上任之前,就已经透过外交事务杂志对外公开。根据两人的提议,拜登政府将提出以美国利益为前提的新秩序,并以各种方式让其他有实力的国家配合新秩序与美国共存。然而,现实跟理想总有差距,当竞争对手具有实力,自然很难愿意向美国低头,这也是为何中美关系会出现明显冲突的原因。

不过,去年11月的旧金山拜习峰会之后,中美之间的气氛出现转变,关键在于北京当局对于华盛顿所提出的框架,似乎不再以强势的态度来回应,而是强调两强共存。这种改变,让不少人直觉的认为,习近平放弃战狼外交,愿意加强沟通,是因为内部的贪腐问题,以及经济成长趋缓,所以北京不得不向华盛顿低头。这种说法,或许在台湾可以满足抱持抗中立场支持者的期待,但在美国华府对于中方由强硬转趋温和的反应,却没有这么乐观。相反的,更多学者专家认为,北京的妥协可能是以退为进,等待更好的时机再跟美国对抗。

美方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美国目前确实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与北京保持沟通,明显是避免在现阶段分身乏术的情况下,还要被迫面对亚洲出现危机。长期以来,美方认为透过沟通可以稳定局势的原因,在于直接沟通除了提供相互保证之外,也能表达彼此的底线,达到威吓的作用。不过,这样的假设,必须基于国家实力能够让沟通的对方感到有威慑力。然而,如果客观比较中美双方实力,虽然还不到对等地位,但北京也绝非吴下阿蒙。在台湾,许多人对美国的实力抱持高度期待,可是,美国华府菁英却没有这么大信心。尤其美国军方多次表态,对决策者没有认真看待美中军事实力快速接近提出警告。海军部长德尔托罗(Carlos Del Toro)去年底在知名的防务新闻(Defense News)期刊投书,直指因为政治纷争,国会中两党将年度预算分阶段审查,导致预计拨给海军的2550亿年度预算被迫切割,在无法执行长期年度计划的情况下,原本针对印太战略所做的备战规划大受打击,而同样的问题让各军种都面临了考验。不只军方有疑虑,川普时期的副国安顾问博明(Matt Pottinger),近期接受访问时也表示,美国军事准备远不及美国所需要的吓阻力量,如果台海发生危机,美国不论海空军都会面临严峻考验。

华府人士的担心,难道也是疑美?当然不是,他们会提出警讯,是因为他们看见拜登政府强化与北京沟通,却没有强化实力的策略。换句话说,没有强化吓阻力的长远规划,拜登政府与北京的积极互动其实只是拖时间,确保美国在乌俄战争和中东冲突结束之前,美国不会因为台海发生危机而必须跟北京硬碰硬。

面对中美局势的变化,如果看到沟通增加就以为是北京对华府示弱,只能证明有太多人,对美国的实力抱持过高的期待。美国内部政治的两极对立,导致美国缺乏强化吓阻力的长远规划,想把科技产业链带回美国本土,则证明了拜登的外交政策看似面向世界,但核心思维却仍是确保美国可以在实力不足时,置身事外的孤立主义。相较之下,如果北京加强跟美国沟通,是因为正视内部挑战,打算争取时间韬光养晦,想从短期之内增加的中美沟通,推论出美国占上风而北京退却,因此台海危机可以缓解,恐怕太过乐观。

当全世界都很清楚北京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是不支持台独,而拜登的底线,是维持美国利益,不希望为了台湾引发冲突。中美双方暂时形成的「和平共识」,能维持多久?会不会因为美国大选结果而出现变化?面对未来的变数,台湾要思考的不该是如何选边站,而是看清中美的盘算,善用双方追求平衡现状的期间,争取两强之间,没人满意但却都可以接受的和平生存空间。

(作者为美国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