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拜登四次挺台美国决定朝向战略清晰?(翁履中)
如果连拜登都很难掌握当年《台湾关系法》立法动机,台湾为何会相信《台湾政策法》立法过程中即轻易高喊美国已经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图/新华社)
1979年4月19日,年轻的参议员拜登,加入另外4位资深参议员,在北京与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邓小平,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深入对话。谈话的重点之一就是9天前才由美国总统卡特签署生效的《台湾关系法》。当时的拜登,并不是会谈的主导人物,当然,也不会知道在40多年后自己会成为白宫主人。可是,年轻的拜登眼中,前辈们提出的《台湾关系法》对北京确实有吓阻效果,因为法条中隐含着协防台湾的承诺。
这是拜登与中国接触的开始,也是拜登解读《台湾关系法》的根源。很多人都好奇拜登为什么4次谈到美国会出兵守护台湾?如果不是失言,究竟是什么原因?也有很多人解读美国透过法案支持台湾,是不是决定要采取战略清晰?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如果对美国的立法程序,以及国会山庄的政治角力,没有深入的了解,仅透过报导来看华府,恐怕在台湾所听到的评论,跟现实之间有不小的落差。
1979年《台湾关系法》通过,拜登虽然也是参议员,可是年轻的他,其实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到法案讨论的核心圈中。当年的卡特政府对于《台湾关系法》兴趣缺缺,如果不是中华民国政府大力游说,加上反共出名的参议员高华德全力推动,跟白宫进行激烈的政治攻防,让《台湾关系法》透过条文,刻意创造出战略性模糊,恐怕《台湾关系法》的吓阻效果将会远远不足。
当年白宫与国会之间的拉扯,主要是因为卡特政府想跟北京打好关系,不希望《台湾关系法》传递过于强势的态度;可是支持中华民国的反共议员们却认为《台湾关系法》就算不能完全弥补,《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取消之后所出现的防御空洞,至少也要能透过法条字句的拿捏,让北京当局在虚实之间,不敢轻易对台湾动武。
透过《台湾关系法》,国会希望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让美国对台湾的支持,透过文字尽可能的放大协防解释空间,但又不至于影响三军统帅的权力。靠着《台湾关系法》创造出来的模糊,40多年来,确实达成吓阻的效果。但是在美中关系剑拔弩张的此刻,拜登对台湾关系法的认识跟原先立法的动机有落差,导致在台湾议题上,拜登的挺台回答,就会让外界摸不着头绪。
拜登一方面说,美军会出兵协防台湾,另一方面,拜登又说,台湾是否要独立交给台湾人民决定。可是仔细研读《台湾关系法》就会发现,条文当中并没有写明美国要协防台湾,更重要的是,《台湾关系法》,也没有支持台湾的主权由台湾人民决定,而是强调美国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主权由台湾人民决定如果是拜登对《台湾关系法》的解读,可以说再次证明了,即使是从政40多年的拜登,也很难掌握当年立法的精神。
不只拜登无法全然理解同事们的想法,美国国会的立法过程以及各项法案背后的提案动机,复杂程度真的不是透过媒体就能理解。近期引起关注的《台湾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影响力不亚于当年的《台湾关系法》。不过,台湾不少媒体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以17票比5票,让法案进入到下一阶段审查时,就已经开始大肆报导《台湾政策法》获得「通过」,可是,当时参院外委会仅只是让法案进入到「讨论」程序而已。根据美国立法程序,参众两院都要提出相对应的版本,并且最终协调完全一致的法条,获得两院通过再送给总统签署,才算完成立法。简单来说,报导《台湾政策法》「通过」,不只是错误,更充分显示了对美国政治的不了解。
事实上,深入了解参院版本的立法过程,就会发现民主共和两党虽然共同提案,但各自都有政治盘算。除了支持台湾之外,提案的资深议员们其实也希望透过《台湾政策法》,来看出哪些议员支持抗中议题。说穿了,《台湾政策法》的提案动机当中,还带着国会内部「反共滤镜」的成分。
从拜登发言挺台来理解拜登对《台湾关系法》的认识,到《台湾政策法》的提案,如果仅从台湾的角度来解读,恐怕只会看到力挺台湾的说法,而忽略了美国政治本身的错综复杂。
如果连拜登都很难掌握同事们的立法动机,台湾为何会相信许多从来没有研究过美国政治的媒体名嘴和专家?看到特定立场的人士轻易高喊美国已经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此等说法,只考虑政党利益,让台湾民众持续满足于美国力挺台湾的风向当中,享受顺风的滋味,这样爱台湾,真的好吗?(作者为美国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