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中美激烈冲突后的中场休息(潘华生)

陆美贸易战持续对峙。(图/达志影像)

台湾是中美关系间深度的利益攸关者,因此台湾必须小心地审时度势,厂商也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警觉,才可以在两强对峙、高度变动的地缘政治风险上化险为夷。

贸易战起初被认为是美国要解决中美贸易的长期失衡,及复兴美国制造业而发动的。但随后美国再针对中国高科技进行的定点打击,从中兴、华为开始,扩大到千家中国高科技企业、甚至大学变成所谓的实体清单。由于上市企业被美国加入制裁、管制实体清单,往往导致股价大跌,常又被认为是美对中的金融战。

中美之间的对抗逐渐成为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甚至再外溢到香港、新疆人权的道德舆论战。台湾在中美全面对抗的大架构之下,一度左右逢源。但就目前发展来看,情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首先,中美贸易战虽然还没有结束,但以提高关税为主的贸易战并没有达到预期缩减中美贸易逆差的效果,反而导致了美国的高通货膨胀。科技战几乎拉进全世界的主要国家与主要厂商对中国高科技进行全方面的围堵,但华为全新国产化的手机如冰山一角,之下是庞大的完整产业链的配合,包含上千半导体元件的国产替代与去美化。金融战在陆港股跌入谷底,与大陆地产泡沫消失之后,也并没有引爆系统金融危机。可以说,对中全面对抗目前也已进入边际效用递减的阶段。

例如,华为新手机即使仍有许多未知的问题,如良率与成本问题,但其成功突破封锁仍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部分美国国会议员认为华为是藐视美国制裁禁令,开始要求升级更严密的打击,但对华为、中芯等中国科技企业的科技封锁与围堵已经是史无前例的,如何还能继续升级制裁?

深度参与全球化的企业都能理解:最佳的选择是长期垄断、独占与倾销某个市场。贸易战或科技围堵不但使美国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反而激活了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如半导体等的国产产业链,而这已严重威胁美国产业在此一全球最大市场的垄断独占地位。因此,美国产业形成的政治压力团体积极想要扭转美国的政治趋势。

美国政府的回应较为谨慎,最近美中关系已从紧张的全面临界对峙,转向了一场稍微缓和的状态。然而,一个关键问题仍悬而未决:在当前美国浓重的反中气氛下,很难不进入新一轮的竞争博弈。再者,明年美国大选说不定是一个更激烈反中的候选人当选。美国将台湾问题国际化,透过操纵各国政治人物访台,就能以极低的成本升高台海紧张局势,迫使中国不得不制约式的应对。因此当下的缓和,也许只能视为激烈冲突之后短暂的中场休息。

台湾是全球化的重要得利者,但现今受制于大国地缘政治角力的现实,当今政府反而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地参与对自己最大出口市场与生产基地的围堵,还以为鸿鹄将至。殊不知这种政治力干预的反全球化,扰乱了全球产业链和供给平衡,对台湾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例如加入美国对中国的科技与贸易战,加入晶片四联盟(chip4),违反比较利益与规模原则,将使台湾半导体产业进入寒冬;而且这种趋势只要一旦开始就难以回头。

中国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仍稳步推进国家大目标;美国现在是世界主要领导者,有能力动员盟友压制中国,还掌握打断中国发展的遥控炸弹台湾。只要中美双方都在寻求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削弱或压制对方,都会使得对抗进一步升级。无论结果如何,这将是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转捩点。

(作者为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