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中欧认知的巨大差异(刘必荣)
中欧。(图:Shutterstock)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赖恩4月1日分别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视讯峰会。会议中谈了俄乌战争、台海紧张、中国大陆对立陶宛的贸易施压及新疆情势等相当多的议题。其中俄乌战争是重中之重,但峰会却未达成任何具体协议,亦未发布联合声明。欧盟还是无法从中国口中取得支持制裁或至少不干涉制裁的承诺。
虽然北京希望在俄乌战争中力保平衡,中国驻美大使秦刚就表示,「中俄之间合作没有禁区,但也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但这个平衡的立场却未能让西方满意,西方要的是更具体的承诺,但没有成功。
期待的落差,折射出中欧双方对国际情势看法的巨大差异。
欧洲觉得中国完全无法体会俄乌战争对欧洲造成的巨大震撼。这从德国愿意放弃和平形象,在国防政策上180度转变,决定增加1000亿欧元国防预算,就可清楚看出。欧洲也感受到战争的风险,包括可能因为战术核武被使用而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及粮食体系、金融体系、世界经济秩序的崩坏。整个战火把冷战后的政经秩序打得碎了一地,而北京竟然只用乌克兰问题或危机几个字轻轻带过。
中国也觉得欧洲不了解中国。就中国看来,北约围堵俄罗斯,就像海权国家在印太地区围堵中国一样,完全是旧思维,也完全不了解中俄两国的安全需求。中国因此对俄国的处境感同身受。
因为彼此对国际情势认知有这么大的落差,所以在中欧峰会上双方讲话形同两条没有交会的平行线。习近平的讲话延续了过去打造一个「多极」国际体系的思维,表示「希望欧洲形成独立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对华政策,同中方一道,推动中欧关系的行稳致远,为动荡世局提供一些稳定因素。」
就中国而言,最重要的是把欧洲从美国的阵营中分离出来,这是「上兵伐谋」的战略。过去中国之抢在拜登上台前,和欧盟达成「中欧投资协定」,就是这个战略思维的产物。后来「中欧投资协定」虽因欧盟制裁中国在新疆对维吾尔人的政策,及中国制裁欧盟议员而搁浅,但中国基本上仍将其定调为欧洲是被美国牵着走,才导致中欧关系的停滞。因此希望欧洲能走自己的路,和中国一起成为稳定世局的力量。
这种诉求在俄乌战争发生前也许有吸引力。因为法国总统马克宏一直高举的就是欧洲要有自己的战略自主。虽然这种自主是两刃刀:欧洲不一定跟着美国走,但也不必跟着中国走,可是能让欧美不必事事同调,中国就成功了。俄乌战争却改变了一切。战争在欧洲造成的震撼,让美国顺势整合了美欧的立场,连德国立场都变了。这时习近平再鼓吹欧洲走自己的路,就显得时空错置了。
所以才有一些学者表示,俄乌战争让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变得无法操作。欧中峰会的结果之所以空洞,也完全可以预期。
中欧双方会如何拉近彼此对国际情势认知的差距,又会如何调整战略,在俄乌战争后重建关系,也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作者为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