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准不准?食药署认证125家实验室 守护食安
民众在购买食品时经常可以看到业者张贴检验报告。图为民众在超市采购生鲜食品。(本报资料照)
民众在购买食品时,经常可以看到业者张贴检验报告,究竟数据准不准、实验室可不可信,食药署都有严格认证和把关,包括食品、药品、医疗器材、化粧品领域,共核准125家次检验机构、1804品项的认证项目,且每3年需展延效期,且每次检验的原始数据都需保留3年备查。
为了确保民间机构和业者自主检验的需求,食药署参照国际ISO 17025:2017标准,办理食品、药品、医疗器材、化粧品领域的检验机构认证作业,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125家次检验机构获食药署认证,认证项目数共1804品项。
食药署品质监督管理组技正兼科长郭慕蓉说明,检验机构收到业者或民众的委托需求后,双方签订委托书,并载明检验项目和实验方式等;实验室收到检体时,应记载检体名称、来源、有效日期等,并拍照留存。
检验过程中,机构必须依照当初和食药署申请的实验方式进行,并确保品质管理;检验完成后,还需由品管人员确认,才可以出具报告,再由负责人确认是否符合委托书载明的内容,才可以送到委托人手上。依规定,原始检验数据必须保存3年备查。
全台经食药署认证的检验机构中,以食品为大宗,共84家次、1445品项。辅仁大学食品科学系教授蔡宗佑表示,食品中毒事件多数和微生物有关,必须知道是何种微生物,才能追查来源,凸显出检验的重要性。
蔡宗佑说明,若要从千百种微生物当中,找到检验的对象,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除了可透过培养基筛选之外,也可以透过显微镜看微生物的生化反应,不同微生物会有不同的酵素反应。另外,食药署积极开发分子生物学,运用real-time PCR检测,可快速检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