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锋专栏》公教的原罪
反体制出身的民进党政府排斥「吃公家头路」的人,借口国库窘困大砍国家所承诺的年金。图为政府机关员工上班情形。(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的原住民族亘古从事采集、游耕、打猎,明末开始有海盗闯入,彼此顶多作浅尝即止的接触。进入大航海时代,荷兰除了以印尼的稻米跟平埔族交换鹿皮、建立共生关系,还从中国招募汉人,着手资本主义式农业垦殖,因苛刻引发郭怀一抗争事件。明郑寓兵于农,由南到北征服扩张,昙花一现。
汉人在清朝大规模移入开发,泉州人定居沿海,漳州人往内前进,后来的客家人则往上发展,因水利又有作田、作园及作山的差别。农业盈余足以累积资本,城镇逐渐兴起,工商开始发达,中产阶级出现,特别是在开港通商后,行郊已有现代经贸雏形。不过,中国自来有官员籍贯回避制度,加上班兵轮调以防止坐大,只有雾峰林家率领平埔巴宰族渡海平长发贼,官民相敬如宾。
日本在甲午战争后占据台湾,移民因慑于瘴疠之气而却步,优先朝鲜、满洲,殖民统治者多来自西南九州、冲绳,特别是警政人员。军政在一次大战后进入民政,积极展开同化教育、公共卫生及基础建设,必须开放低层公教职缺,技术人员应运而生,睥睨外来统治的记者、律师及医生崭露头角。尽管如此,本岛人只能当辅佐性质的军夫,直到太平洋战争后期才获准当兵。
战后初期,国民党政府在福建、广东招募人员来台接收,除了闽南人及客家人,不少是福州人或广东人,语言有相当隔阂。台湾人先前被技不如己的日本上司欺压,记忆犹新,对祖国有高度期待,不免产生高度的相对剥夺感。
早期国家考试沿袭「按省区分配录取名额」制度,难免被解释为独厚外省人;如果说228事件是擦枪走火,感受往上流动受阻则是省籍情结的结构性根源。
台湾经济在1960年代开始起飞,农业部门因为国家为了累积资本而强迫储蓄,虽有土地改革,农民因低粮价、贵肥料农药而亟思离农。透过关系就近当正工是一途,进一步则是学功夫、作师傅,这是黑手头家的滥觞。家里要是会念书的,承袭日治师范学校的师专是保险的途径,穷人家小孩只能含泪读军校;医科独占鳌头,理工也有奖学金出国机会,工商管理则007手提箱行遍天下。
士农工商自有历史发展脉络,并非纯然个人能选择,只能期待每个人的潜力能发挥到极致。在经济高度成长的年代,工商部门令人艳羡,军公教则是铁饭碗,只要政府不倒,不会饿肚子。反体制出身的民进党政府排斥「吃公家头路」的人,借口国库窘困大砍国家所承诺的年金,骨子里是族群龃龉阴影徘徊不去,暗地制造阶级斗争、赤裸裸鼓吹世代对立,不在「百工百业」保护伞的都是非我族类。
当年国民政府带领百万军民渡海避秦迁台,若非政府部门,既没田又无地,要如何安身立命?更不用说在那胼手胝足的年代,要不是大家携手合作,哪有今天的安和乐利?家父是电信局出身,岳父是职业军人,夫妇感佩有国家的栽培,能一路出国念书拿到博士学位,料不到能回国教书,没有退休金悬念。职业无贵贱,退抚欢喜甘愿,相煎何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