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古厝「京町家」装点京都传统风情

京都市公开征求租屋者的一栋位于「祇园新桥」白川沿岸,价值上亿日圆的京町家。(黄菁菁摄)

京都市东山区的「三味洪庵」也是上百年京町家改造的,极具风雅的餐厅。(黄菁菁摄)

京都市东山区的「三味洪庵」也是上百年京町家改造的,极具风雅的餐厅。(黄菁菁摄)

京都至今仍保有浓浓的历史古都风情,主要是因为京都街头仍可看到许多日本传统建筑物,有些过去不起眼的庶民之家「京町家」,现在却成了为京都带进观光财的重要观光资源,京都市更是绞尽脑汁,要让这些古民宅重新绽放光彩、散发魅力。

所谓的「京町家」源自平安时代,是京都独特的住家、办公合为一体的古厝,过去居住的大多是一般庶民。经过数百年的改良后,从江户时代中期起形成「京町家」今日的风貌,而现在京都市内残留的京町家大多是明治或大正时期建造的。

京町家的特色是,玄关狭窄、内部深邃,屋外有屋檐,门面大多是深色的木格子以及称为「虫笼窗(MUSHIKOMADO)」的木窗等,屋内通常有个称为「坪庭(TSUBONIWA)」的中庭,坪庭虽小却有日式庭园的风雅。

据京都市2010年的调查,京都约有48000栋京町家,但其中约1成的京町家都已无人居住。有些京町家的屋主是没有可继承的后代,有的则是因遗产税过高,加上老房子维修困难,防火、耐震效果、室内设备等不如现代化住宅等原因,使得后代纷纷舍弃京町家,改建现代化公寓大楼,因此在京都街头偶而会看到在大楼的夹缝中求生存的京町家。

不过,近来随着观光客的增加,具浓厚京都色彩的京町家越来越受外国游客欢迎,因此京都市内开始出现许多由京町家改建的日式餐厅,法国料理、义大利料理等餐厅、咖啡厅,以及服饰店、礼品店、民宿等。

京都也积极保存这些古建筑,从2007年起推动新景观计划,限制屋外的招牌,推动电线地下化,还指定「祇园町南」等3地区为历史观景保全修景区,划设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区、景观整备区等,也指定有历史意义的单一建筑物加以维修、保存。

为解决京町家的维修问题,京都市设立了一个基金,提供单1京町家的维修补助,最高可请领500万日圆(约新台币136万元)的维修补助金。

这个基金的设立其实是由住在东京都的有心人士于2005年捐赠5000万日圆(约新台币1360万元)开始的,其后聚资到逾9千万日圆,7年来已协助70栋古厝改建。屋主改建后大多出租给商家当店面,靠世代相传的古厝收房租、赚外快也是不错的选择。

京都市最近还准备出租一栋位于「祇园新桥」价值上亿日圆的京町家,这栋位于白川沿岸「重要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区」的京町家是原本的屋主死后捐赠给市政府的,京都市为完成屋主的心愿,永远保留古厝的原貌,而公开征求承租人。

这栋木造2层楼,建筑面积达225.45平方公尺的京町家,门前有白川的潺潺流水,小桥两侧又是红叶又是樱花,意境十分美。据说是支持江户、明治动乱时期的维新志士的艺妓于明治中期盖的,原是艺妓、舞妓的舞台「茶屋」,后来变成旅馆、寿司店,最后由笃志家接手经营天妇罗餐厅。

京都市希望能找到一位能充分善用京町家的新屋主,不管他的国籍为何,想做什么生意,只要提出来的企划案能守住「保留祇园新桥的风情与传统、创造祇园新桥的新魅力、向世界传播京都文化」等原则,即可以约50万日圆(约新台币13万6千元)的帘价租金租到这栋古色古香的京町家,京都市政府还提供修建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