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物-上海姑娘毛尖

听人描述毛尖文采,远不如自己亲身去读一篇;不论耳闻过多少次毛尖的机灵有趣与反应快速,都不如与她同桌谈上一席话。

这次,上海作家毛尖在台出版新书《乱来》(印刻),她没来台北,但透过电话,也能感受到她风风火火的一张快嘴,体会她的这支健笔,如何扫遍上海滩

「因为我说话速度快,常常搞得记者们很烦恼。」通话前,毛尖先如此招认。然而,在纸上锋芒毕露的她,谈起话起来却很亲切、谦虚,连被称为「作家」都赶忙推辞,自认「我小于这个名词,只是个职业化写作的人。」

毛尖从2001年起,长年在大陆及香港的《南方周末报》、《万象》、《信报》等报纸刊物上写专栏,近年也常受台湾媒体邀稿,犀利爽辣的文风,让人直呼过瘾。《乱来》收录上百篇她在《信报》的专栏文章,每篇不到1000字的短文,尤其适合她那抖包袱、说段子般的机灵才气。用她的话说,专栏也更直接「和生活短兵相接」,「比起作家要写得大,专栏作者则要反应快,像在一线作战的游击队。」

因此,毛尖的文章在她的作家朋友孙甘露眼里,是一种「小区保安式的视角」,她写保安、写家里的阿姨(保姆)、写看医生要排多长的队,「我喜欢用老百姓的角度,让写作平民化,这样去回应生活的问题。」

毛尖的专栏常能刺中时弊,却又绝非严肃的,她曾说:「写得好看,一直是我的追求,否则读者不喜欢看,只是自个儿沉重。」

上海文坛陆灏小宝、孙甘露、陈村一票人,则成了毛尖文章中最精彩的「丑角」,个个被她热乎乎调侃。评起大作家余华她也不手软,说《兄弟》出版时他极其自信的发言,「不太像一个沉寂十年的『老作家』的话,为自己打满分的姿态倒像少年作家说台词……说实话,读了《兄弟》前两章,余华没有镇住我们。」她还说,监制2008奥运会,张艺谋应算是中国最佳人选,「好歹,他是中国数过最多钱的导演。」

问毛尖这幽默感怎么来的?她支吾说不知道,「其他女作家都比我文雅娟秀,我却总是在朋友间担任乱说话的角色,也希望用好笑的文章作个斡旋,让更多人看到笑后面的问题。」因此,她喜欢「泼辣聪明」的艺人小S,也就不奇怪了。

但嬉笑怒骂的背后,她认真澄清自己不是「乱来」,真是有使命感的,尤其目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教书、6年前又升格妈妈,「现在已经不是书房中的写作,而是到广场的位置上对大众发言。现在有了孩子,对社会公平的事更愤怒,因为这是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将来要继续生存的世界。」

坦言现在最烦恼的问题就是教育,比如中国社会猛烈的商业化进入了校园,生活的残酷,让他们再也没有以前大学生浪漫和乌托邦的心情;政府为了带动房地产把学校迁到郊区,让学生们住在荒郊野外;6岁的儿子还在读大班同学们却都去上补习班数学英语了……。这些,都是一星期上课两天,一周写3、4篇专栏的毛尖,希望在教学和写作中热火地点出来,并发挥一点影响力洞察与所见。

毛尖早年曾在《万象》杂志电影专栏,她透露今年8月将到哈佛大学进修一年,重拾电影研究。读者可以期待,那原本该当正经沉静的美国校园,届时到了毛尖笔下,恐怕又是一连串说不完的,好听好看的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