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金融标签 蚂蚁变身科技战将

乘客香港计程车上使用蚂蚁集团支付宝付款。(新华社资料照片

工作人员引导参观者使用蚂蚁集团的脸部识别技术进行支付。(新华社资料照片)

投资者在北京一处证券营业部查看科创板行情。(中新社资料照片)

视觉中国)

大陆支付宝的母公司、也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巨型独角兽「蚂蚁集团」20日宣布,计划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发行上市。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启动上市前1个月,蚂蚁换掉已沿用6年之久的「蚂蚁金服」简称,将工商注册名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替代小微金融服务。此举颇有「去金融化」的意味,转为强调科技、数位化与服务,使原本明显主业务金融服务色彩逐渐倾向以科技与服务为重。

同时在资本市场看来,市场对金融机构估值更多以净资产基准溢价率不高。但反观科技公司带来的想像空间显然可以获得更高溢价,加上上海科创板开市1年以来的国际竞争力渐增,若蚂蚁集团要以科技为重点,自然也是一个顺应趋势。

估值达1.4兆人币

据《华夏时报》引述易观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说,从大陆国家政策层面来看,蚂蚁集团这种巨型企业选择在2地上市,除是对上海和香港两个经济中心的支持。从蚂蚁自身来看,这种估值、使用者规模的企业也需要分开2地上市才能支撑起来。

蚂蚁集团20日宣布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机板寻求2地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根据大陆业内多家权威机构分析,蚂蚁集团目标估值2000亿美元,约为1.4兆元人民币。

但在蚂蚁集团力求上市之前,「去金融化」转型科技的发展态度也颇为明显。过去在金融业务布局中,蚂蚁手握最多、最全的金融牌照,主要有支付牌照、网路小贷、银行、保险、券商、基金、金融资产交易所等。这使得蚂蚁更多被看做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回顾2018年5月传出的5家金融控股监管试点名单中,当初「蚂蚁金服」也名列榜上。

甚至在大陆金控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于2019年7月下发后,随后蚂蚁高管团队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强调,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家金融公司,就是家技术公司。

提升科技业务营收

蚂蚁之后为撕掉金融标签更是多方出招。今年3月支付宝宣布由金融支付平台升级为数位生活开放平台后,6月更直接更名,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但衡量一家企业是否是科技公司,科技业务营收占比是一项重要指标。蚂蚁集团融资时曾有部分资料流出,显示2015年营收6成来自支付接入服务费、2成来自金融服务,另有超过1成来自技术服务;2017年支付接入费用占比下降至5成,技术服务收入上升至3成。

进一步追踪看到2019年底有市场消息显示,蚂蚁支付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的占比已经持平,各占45%左右,剩余10%的收入来自金融云、技术开放平台、区块链等2B的硬技术收入。而腾讯棱镜》据消息人士透露,蚂蚁集团规画2021年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将达到65%,要反超支付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项。

事实上,稍早之前像京东金融、小米支付等金融科技企业也相继更名为「数科」。王蓬博认为金融科技企业纷纷弱化金融属性,一方面是金融企业的监管更敏感,另一方面是支付公司从开始就跟科技挂钩,让业务更多元化,也更有利于融资上市。

展望后市,当多家金融科技公司更名数位化后,ToB成为金融科技公司的更大战场。甚至可以看到蚂蚁集团在宣布两地上市的公告中,完全没有提到金融,提及的融资目的是支持服务业数位化升级、加强全球合作以及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