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岗位教技能 就业稳收入增(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③)

核心阅读

在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中,北京充分发挥劳务协作的作用,促进内蒙古等地群众就业增收:积极对接,吸引当地农村劳动力赴京务工;设立项目,帮老乡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开展培训,助乡亲们掌握一技之长……一系列举措拓宽了就业渠道,夯实了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

近年来,北京市始终把开展劳务协作、促进被帮扶地区群众就业作为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的重点工作,加大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努力促进困难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形成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据介绍,北京通过劳务帮扶、送岗上门技能培训等多项举措,已帮助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对口帮扶地区建档立卡人口赴京就业21741人,就地就近就业175089人,不断拓宽当地群众勤劳致富的渠道。

帮助群众赴京务工

稳定岗位贴心服务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来北京上班了!”与北京顺义区企业嘉寓集团正式签约上岗的蒙古族姑娘韩令春,激动地在日记本上写下这一行字。

韩令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玛吐镇大新艾力嘎查,曾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在顺义区派驻科左中旗挂职干部入户家访时,韩令春表示自己想去北京就业。了解情况后,挂职干部多方联系,帮助韩令春量身制作简历。最终,她顺利通过招聘,来到顺义区嘉寓集团担任行政助理

科左中旗总人口54万,其中农村牧区人口45万。闲置劳动力多、合适工作岗位少,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科左中旗借助北京内蒙古两地协作,启动劳务帮扶计划,培育了多个劳务品牌。

“能来北京工作,多亏了两地帮扶项目!” 劳务帮扶项目的受益者、同样来自科左中旗的白福生说。他就是通过村委会下发的帮扶计划通知获悉招工信息,才找到了在北京当外卖骑手的工作。来北京的第二个月,白福生就拿到了6000多元工资,这让他的工作劲头更足了。

白福生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而是科左中旗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增收的一个缩影。“两地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出实招、下真力,建立了劳务协作对接机制。对通过有组织输出、并在北京实现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人员,每人发放2000元稳岗补贴。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当地群众赴京务工的积极性。”顺义区挂职干部杨志勇介绍,截至目前,科左中旗已有300余人在京就业。

为了进一步帮助当地劳动力转移就业,双方还在顺义区成立了北京内蒙古劳务协作科左中旗驻京服务中心,专门服务进京务工人员,开展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劳务关系协调等公共服务。与此同时,北京就业快车网与科左中旗实现互联互通。求职人员可通过放置在科左中旗政务服务中心人社大厅的显示屏,实时了解北京就业市场用工信息,登录就业快车网站进行求职登记,并通过系统远程面试,实现进京就业。

家门口设就业项目

足不出村就地致富

在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义兴元村的雪菊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打包烘干好的雪菊。这些雪菊将通过北京援建企业销往全国各地。“来北京帮扶的就业项目上班后,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在这里打工的村民兰熙璋笑着说。

发展产业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就业率,确保了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为脱贫后继续致富提供了保障。”来自北京门头沟的挂职干部、武川县副县长曹子立介绍,自门头沟区和武川县确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以来,门头沟挂职干部团队从促发展、保就业的大局出发,积极推动两地就业项目建设,带动当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2019年到2020年,义兴元村先后收到门头沟区社会帮扶资金40万元,建设雪菊加工车间1个,厂房面积近200平方米,配套购置烘干、分选、灌装设备和晾晒、存储设施,并预留部分资金启动车间生产和运行。“雪菊加工车间建起来后,不仅解决了本村雪菊加工难的问题,还可以向周边地区提供雪菊茶加工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义兴元村党支部书记史文光说。

在大青山乡乌兰不浪村的就业项目车间,孙毛老人正在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缝制编织袋抽绳。老人穿针引线,动作干净利落。武川县是马铃薯、葵花籽生产大县,专用编织袋却长期从外省购买。两地协作后,在乌兰不浪村建设成立了编织袋缝制项目,年产量可达700万条,车间雇工全部聘用本村脱贫户。

与此同时,坝顶村利用门头沟区两地协作帮扶资金12.7万元建设了莜面加工车间项目,安置脱贫户长期务工;纳令沟村利用帮扶资金50万元新建油料加工车间,通过带动就业、收购油菜籽带动31户群众持续增收……

曹子立介绍,2018年到2020年间,门头沟区在武川县先后建起13个协作产业项目。一方面,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以产业项目为就业载体,激发起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送岗上门、就近就业”的帮扶模式有效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让群众“足不出村、就地致富”。

上岗之前组织培训

掌握技能助力就业

“这是烟薯25号,煮熟后糖汁滴滴答答的,特甜!”在镜头前介绍起家乡特产,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互利村村民王洪岩如数家珍。朴实的外貌、略带幽默感的口音和对地瓜品种的熟悉,让人感到亲切。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王洪岩只用了3年。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出资近百万元协助建设的奈曼旗电商运营中心正式运营,培训人员走进村子,教村民直播带货。刚开始,王洪岩心里也犯嘀咕,自己学历不高,口才一般,直播的时候都不知道说啥。经过培训,王洪岩在镜头前的状态越来越自然,直播间的粉丝也越来越多。

只有不断提高脱贫群众的技能水平,让他们拥有持续自我造血的能力,才能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在两地协作过程中,我们聚焦当地的电商产业重点发力通过培训,帮助村民学会如何吸引粉丝、提炼商品特色、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制作剪辑有质量的视频等。截至目前,奈曼旗已发展本土电商企业60家,嘎查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486个,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1500余人。”来自通州区的挂职干部邱程介绍。

早在2018年12月,通州区和奈曼旗就成立了就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通过职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实现了就业,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在奈曼旗八仙筒镇姐妹服装加工厂里,缝纫机声响个不停,女工们正在忙碌地进行服装生产加工。“免费培训后上岗,每个月的收入能有3000元左右。”脱贫户白托雅一边麻利地操作着机器,一边娓娓道来。对于对口帮扶的好政策,白托雅感激不已。

“北京市已为对口帮扶地区举办技能培训班600余期,开展家政服务、中式烹饪、家电维修、护路员等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培训劳动力2.8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员近1.8万人。”北京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京将开展人员摸排,动态掌握务工人员信息,建立北京市单位用工需求清单、在京务工人员清单、被帮扶地区有意愿外出务工清单,加强人岗匹配和精准服务,充分发挥劳务协作在就业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