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靠「屏风」进入交响乐团 掀起音乐界的性平革命

过去几十年来,古典音乐界经历了一场革命乐团也开始雇用女性音乐家。(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我认为人们在探讨自身与世界的时候,总是太过于关注宏观的理念,而轻忽了这些转瞬间的时刻。如果我们认真看待自己的直觉;如果我们不再以望远镜扫瞄远方的地平线,转而以强力显微镜观察自身的决策与行为,那会如何?我认为如此一来,那将改变包括战争、产品种类、电影制作、警员训练、婚姻咨询到求职面试等等的进行方式。将这些小小的改变结合起来,世界将焕然一新、更为美好。

我相信各位在读完本书之后,也会认同我的信念:要理解我们自身与行为,必须体认到,电光火石的瞬间判断与耗时数月的理性分析在价值上可以等量齐观。

【精彩书摘

请把屏风准备好

康南蒂(Abbie Copnant)的音乐家职业生涯刚起步时,在义大利的杜林皇家歌剧院(Royal Opera of Turin)吹奏长号,当时是1980年。那年夏天,她向欧洲各地的乐团应征了十一个乐师职位,结果只有一个乐团给回音:慕尼黑爱乐。他们的回信一开头写道:「亲爱的康南蒂先生」,康南蒂事后回想,她当初应该警觉到这个错误会后患无穷。

因为乐团的文化中心尚未完工,因此奏会在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举行。总共有三十三位演奏者角逐,他们逐一上台,在一面屏风后方吹奏,甄选委员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屏风试奏会在当时的欧洲并不普遍,然而这次因为有一位应征者是慕尼黑爱乐成员的儿子,为了公平起见,乐团决定第一回合试奏会要以这种方式举行。康南蒂是第十六位上台,她吹奏费迪南大卫的《长号小协奏曲》,也是德国长号音乐界的必备曲目。康南蒂吹坏了一个G音,心想「没指望了」,回到后台,开始打包,准备回家。但是甄选委员会不作此想,他们对康南蒂的演奏大为倾倒。试奏会是典型的薄片撷取过程,训练有素的古典音乐家常说,他们乍听之下就能够判断一位演奏者是否够格,有时候只听几个小节,有时候甚至只听第一个音;康南蒂就是这样雀屏中选。

她离开奏间之后,慕尼黑爱乐音乐总监杰利毕达克(Sergiu Celibidache)大声宣布道:「这就是我们要的人!」还没上场的十七位长号演奏者全都被打发回去。工作人员到后台找康南蒂,请她回试奏间,当她从屏风后方现身后,只听到一堆巴伐利亚佬大呼小叫喊着:「这是怎么回事?我的上帝!天哪!」他们期待的是「康南蒂先生」,没想到来的却是「康南蒂小姐」。

场面尴尬极了,杰利毕达克是老一派的指挥家,自视甚高,独断独行,对于音乐该如何演奏自有定见,对于该由谁演奏也是如此。更何况,这里是德国,是西方古典音乐的摇篮。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维也纳爱乐曾经实验进行一场屏风试奏会,结果却出现乐团前任首席史特拉瑟(Otto Strasser)在回忆录中描述的「怪异情况」:「一位角逐者脱颖而出,可是当屏风升起时,评审们个个呆若木鸡,因为眼前站着一个日本人。」对史特拉瑟而言,一个日本人不可能忠实传达欧洲作曲家作品的神韵。同样地,对杰利毕达克而言,一个女人不可能演奏好长号。慕尼黑爱乐有一两位女性的小提琴双簧管演奏家,但小提琴与双簧管都是「女性化」的乐器,长号则雄纠纠气昂昂,是男人在军乐队中大吹大擂的乐器。

接下来还有两轮试奏会,康南蒂都轻骑过关。可是杰利毕达克与甄选委员会其他成员知道她是女性之后,根深柢固的偏见倾巢而出,腐蚀了他们对于康南蒂吹奏表现的良好印象。后来康南蒂虽然如愿进入慕尼黑爱乐,但杰利毕达克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年过去了,1981年5月,康南蒂接到通知参加一场会议,乐团要将她降级为第二长号,而且不说明任何理由。康南蒂经过一年的试用,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然而却于事无补,杰利毕达克告诉她:「你自己知道问题所在,我们要的首席长号是男性。」

康南蒂别无选择,只能诉诸法律途径。乐团在辩护状中声称:「原告并不具备充分的体力,足以领导乐团的长号部。」于是康南蒂前往高廷格肺部医疗中心(Gautinger Lung Clinic),进行各种测试。她对着特制仪器吹气,抽血检验含氧量,并接受胸部检查。康南蒂的各项表现都远高于正常值,护士甚至问她是不是运动员。这场官司旷日废时,乐团说康南蒂吹奏莫札特《安魂曲》中著名的长号独奏乐段时,她的「喘气声大到让人听得见」,可是那几场音乐会的客座指挥却对她赞誉有加。法庭特地找来一群长号专家聆听康南蒂的吹奏,她选了长号曲目中最困难的七段乐曲,专家们也一致肯定她的造诣。乐团继续指谪康南蒂表现不稳定,也不够专业,这根本是谎话连篇。经过八年奋战,康南蒂终于重登首席长号的宝座。

但是另一场法庭战役紧接着开打,又耗去五年时光,因为乐团给她的待遇低于男性同仁,结果康南蒂再度胜诉。康南蒂在法庭上接连告捷,因为她的表现让慕尼黑爱乐哑口无言。杰利毕达克虽然后来质疑康南蒂的能力,但是当初在全然客观、不带偏见的情境下听她吹奏费迪南.大卫的《长号小协奏曲》时,他也说:「这就是我们要的人!」而且将其他未演奏的应征者打发回去。那一道屏风救了康南蒂。

古典音乐界的革命

一直到最近,古典音乐的世界──尤其是欧洲的古典乐坛,仍然是白种男性的天下,女性被认定为不可能与男性并驾齐驱,在演奏某些作品时,她们缺乏适当的体力、心态与诠释弹性;她们的嘴唇构造不一样,她们的肺活量略逊一筹。这些说法似乎并非偏见,而是有事实根据,因为每当指挥家、乐团总监或其他大师级音乐家主持试奏会时,男性的表现总是胜过女性。没有人会特别注意一场试奏会是如何举行,因为大家都对音乐者的一项特质深信不疑:音乐家无论是在任何情境之中聆听音乐,当下就能够客观衡量对方的表现水准。大型乐团甄选成员的试奏会,有时候是在指挥家的后台休息室举行;如果是巡回表演,也有可能选在指挥家的旅馆房间,让应征者进行几分钟的演练。音乐就是音乐,场地有什么要紧呢?维也纳爱乐的乐团首席库歇尔(Rainer Kuchl)曾说,他闭着眼睛也可以当场判定一位小提琴家是男性还是女性;他相信训练有素的耳朵,能够察觉女性那种特别柔软、弹性的风格。

然而过去几十年来,古典音乐界经历了一场革命。美国的乐团演奏者已经组织起来,成立工会,争取合理的合约、医疗保险、工作权保障,以及公平的聘雇机会。许多音乐家认为乐团指挥经常滥权徇私,要求将试奏会的办理程序标准化,成立正式的甄选委员会,不再让指挥家独掌生杀大权。后来某些乐团甚至规定,评审在应征者试奏过程中不得交谈,以免双方观点相互影响。应征的演奏者以序号取代姓名,与评审隔着一道屏风。应征者如果发出任何足以透露身分的声音,例如清喉咙、在没有铺地毯的地板上制造出脚步声,他们就得先回到后台,再以新的序号出场。随着这类新规则逐渐推行到全美各地,一个奇特的现象发生了:乐团开始雇用女性音乐家。

过去三十年来,屏风试奏会成为惯例之后,美国顶尖乐团的女性演奏者人数成长了五倍。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低音号演奏家威克斯勒布拉特(Herb Weksleblatt),于1960年代中期大力倡导屏风试奏,他回忆当年的创举说:「新试奏规则第一次运用时,我们要甄选四位小提琴手,结果上榜的清一色是女性。这在以前根本不可能发生,采行新规则之前,乐团中大概只有三名女性成员。我还记得宣布四名女性小提琴家获选之后,有个家伙对我大发雷霆:『后人会记得,就是你这个混帐东西让女性入侵我们的乐团。』」

古典音乐世界从此恍然大悟,他们原本以为聆听他人演奏所获致的第一印象,是如此纯粹且强而有力;然而真相却是,这种第一印象深受音乐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有些人自信满满、架势十足,因此演奏效果增色不少。」一位参与过许多试奏会的音乐家说,「有些人虽然并不上相,但是表现精湛。有些人演奏时呲牙咧嘴,但是你不会从音乐中听出异状。看与听永远不可能完全谐调一致。如果试奏会从一开始就让应征者现身,你一看到他带着乐器出场的样子,可能就会心想:这个呆子是哪里来的?或者:这家伙以为他是谁啊?」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法国号首席兰兹嫚(Julie Landsman)说,她会特别在意试奏者嘴巴的位置,「如果他们将吹口放在很不寻常的位置,你当下就会心想:噢,天哪,这么做是行不通的。此外还有许多因素会让评审分心,有些演奏家用的是黄铜制的法国号,有的人用镍银合金,这些资讯让你可以推断对方来自哪个城市、受教于哪一派的老师、哪一所学校,这种脉络关系会影响你对他演奏的评价。我参与过不设屏风的试奏会,坦白说,我会怀有偏见,变成用眼睛来听音乐,干扰是无可避免的。真正的音乐聆赏应该是用耳朵与心灵。」

艾莉美娜(Sylvia Alimena)是位于华盛顿的国家交响乐团法国号演奏家,如果试奏会不使用屏风,她有没有机会进乐团一展长才?恐怕完全没有。法国号就像长号一样,是「男人的」乐器,再说,艾莉美娜个头娇小,只有五呎高。其实身高对吹奏法国号并没有什么影响,一位法国号名家说:「艾莉美娜可以吹垮一幢房子。」但是如果你在听她吹奏之前就看过她的模样,你会听不出她的实力,因为你的所见与所闻相抵触。如果你想对艾莉美娜做正确的瞬间判断,请把屏风准备好。

(本文摘自《决断2秒间:撷取关键资讯,发挥不假思索的力量》/时报出版)

【作者简介】

麦尔坎.葛拉威尔 Malcolm Gladwell

1963年出生于英国,成长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历史系,现居纽约。

曾任《华盛顿邮报》记者近十年,纵横商业及科技领域,后来升任该报纽约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为《纽约客》特约撰稿人。

善于分析生活中难以表述却无所不在的现象,借此解析隐藏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成功法则。2000年,首部著作《引爆趋势》一出版随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1名,获得美国《商业周刊》、《财星杂志》等极度好评,「引爆趋势」一词更成为商业界一再传颂和强调的观念。

另着有《引爆趋势》、《异数》、《大开眼界》、《以小胜大》、《解密陌生人》等重量级巨作(中译本皆由时报出版)。葛拉威尔的每一部作品都创下了销售与讨论热潮,好评不断,更长期盘踞《纽约时报》、亚马逊书店畅销榜,写下书市传奇。

曾获《时代》杂志选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有「21世纪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誉。

【译者简介】

阎纪宇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长期从事跨领域翻译与国际新闻报导工作,现为《风传媒》副总编辑兼国际编译中心主任。重要译作包括《Amazon.com 的秘密》、《大家来看贾伯斯》、《中国即将崩溃》、《遮蔽的伊斯兰》、《魔鬼诗篇》、《永不屈服》等书。

《决断2秒间:撷取关键资讯,发挥不假思索的力量》/时报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