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谓的艺术只是胡闹」─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秋天的节奏》(Autumn Rhythm, Number 30, 1950),收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社群平台满天下的时代,到处可见艺术创作者在自媒体上分享作品或创作过程粉丝可以透过留言表达赞赏——当然也有来吐槽的。我有时会逛一些抽象画创作的缩时摄影,收看之余也刷刷留言,然后发现了不少毫不留情的句子:「这种东西我家小孩也能画」、「我每天早餐都是这样涂吐司的」、「我为那些付钱买你的画的人感到悲哀」;当然也就会出现相对的声音:「你以为操控颜料很容易吗」、「有种贴你小孩的画上来」、「看不懂的话就别留言丢人现眼了」等等。

这样的争论场面很适合介绍今天的主角出场被誉为美国最伟大艺术家」,同时也被评为「他所谓的艺术只是胡闹」的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杰克逊・波洛克

波洛克的成名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一是他所开创的「滴画技巧,;二是美国在二战后,相对于欧洲,正极力建立本身的文化认同与艺术地位。关于他本身的艺术地位争议,一直是艺术史圈的热门话题之一,我在此就不多展开。若从神秘学观艺术的角度来切入的话,我想把焦点集中在他那独特的绘画形式

在波洛克的时代,画家基本上都还是拿笔画画。像他这样把笔丢掉,把画布画架上拿下来放在地上,选择各种新式油漆作为颜料(甚至混入玻璃碎屑沙子),接着用铁罐钻洞或者棍棒来让油漆任意滴落等等,这些创举开了世人眼界,因为他转移了观赏画作的重心,从成品转移到了创作的身体过程。

一幅画作的「笔触」、「纹理」提供了非常多的情绪讯号,这也是为什么观赏「原画展」的感动难以取代。那些近距离才能看到的线条转折、颜料边缘形状等等,似乎也浮现了艺术家的身影;或许是随兴地挥笔飒飒,也或许是屏气凝神,我们脑中不只是画,同时还有作画姿态,这也就传递到了更立体情感。从波洛克那看似凌乱但又似乎有着某种隐性规律的画作中,每个观众接收到的感觉各自不同,或许是狂热激烈,也或许是焦虑脆弱,也或许是热情喜悦。

【延伸阅读】神秘学观艺术 这不是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

(完整文章请看城市美学态度

想追踪更多设计、艺术与生活报导吗?点选疯设计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带你欣赏更多精彩创意!

※本文由城市美学新态度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