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庶民美食中的汕头
台北庶民美食中的汕头(图/鱼夫)
几十年前去了一趟上海,当时所谓的「十里洋场」已渐苏醒,台商出入频繁,因应新的经济型态,美食餐厅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那时曾去一家火锅店,店内的各式酱料里,其中一味「沙茶」还特别注明「台湾人专用」。咦?在台湾吃火锅就是要蘸沙茶,这奇怪吗?
台湾人吃火锅有段转换史。现在台北当道的是麻辣火锅,听说台湾第一家麻辣火锅是1979年由蒋介石的「御厨」四川人蒋陆宁,在安和路与通化街间的巷子内开的。一开始便颇受好评,麻辣火锅渐渐风行起来,至今早已百家争鸣,盖过原本主流的沙茶火锅,经过很久一段日子,沙茶火锅才又翻身,分庭抗礼。
着有《沙茶:战后潮汕移民与台湾饮食变迁》的曾龄仪教授,曾整理出1973年11月17日《自立晚报》专栏报导,「沙茶火锅吃店在市区内,几乎举目可见,且一般消费皆廉,想品尝较佳口味,以重庆圆环和西门红楼边巷内的吃店为佳。」1974年元旦也有「近日天气寒冷,沙茶牛肉店生意转旺。市民晚上邀二、三知友,前往吃『沙茶炉』,牛肉、猪肉、蔬菜,共煮一炉,佐以沙茶酱,边煮边吃,热气腾腾,若再来上几杯温了的绍兴酒,将既饱且醉,可享受冬夜围炉的乐趣」。1978年1月2日的《中央日报》也提到「在本省『汕头沙茶』风行一时,酒店餐厅视为宠馔,许多潮籍人士亦发了一笔『沙茶』财」。
其中将潮州、汕头两地合称「潮汕」,本来语言、生活饮食习惯都相同的双子城,在中国的行政区域上早就合而为一,不过称汕头火锅或潮州菜等,早已是不成文的约定,继续沿用。
自古以来潮汕和台湾来往密切,日本战败后,更因属于同一国,往来更加方便;其次,1945 年日本战败后在台湾留下了许多糖厂,国民党政府来台接收,便需要有糖厂经验的人继续经营。恰好1930 年代时,陈济棠督粤,先后建成许多新式蔗糖工厂,战后这些潮汕技术人员奉命来台工作,其后,中国开放与台湾全面贸易,擅长做生意的潮汕人乃蜂拥而至,未几又伴随着国共内战情势吃紧,潮汕人大批撤退来台,分别从基隆、台南、高雄登陆,其中沙茶一味便自然而然传进了台湾。
听闻在东南亚有一种「沙嗲」,有人说是因为潮汕侨民在当地卖的一种沙茶烤肉串,「三块」串在一起,由潮汕语「三块」转为「沙嗲」而流行起来;又有一说是,因为印尼的传统「沙嗲」(satay) 酱料可供食肉时蘸用,后来被潮汕人学会了带回本乡,又辗转传到了台湾。
沙茶一味对台湾的美食贡献很大,但并不是一开始就以沙茶火锅的形式出现。初期出现在台北西门红楼、建成圆环的沙茶料理,其实是以炒面、炒粿条开始的。沙茶和火锅的结合,从台北的清香、元香,到新竹的西市汕头馆、台南的小豪洲再到高雄的天天沙茶火锅,都宣称是元祖,老实说谁是祖师爷也没那么重要,反正都是汕头人在台湾的创作料理。到了1980 年代,牛头牌沙茶酱更是在著名电视节目《五灯奖》里砸下广告,推波助澜之下,沙茶火锅更是蔚为风潮。
为了追溯沙茶火锅的起源,我也曾专程到潮汕研究,这趟美食之旅,着实解答了心中的许多疑惑。
其一,发现潮汕人会将沙茶放入火锅中, _但没有台湾吃火锅蘸沙茶酱的吃法,所以上海那家火锅餐厅,将沙茶酱视为台湾人专用的蘸酱也没错。其二,汕头只有自制特殊酱料的干面,而沙茶通常用来炒粿条,要尝到沙茶炒面,得到厦门或台湾才有。其三,大部分所谓的「汕头面」便是来台潮汕人的创作,如台北延三夜市有家生意冲冲滚的「汕头原汁牛肉面」,牛肉面始于台湾,所以汕头原汁不是汕头的风味,而是在台的潮汕人或其后代所调制出来的口味。其四,食沙茶火锅的配料如鱼册、鱼饺,那真是汕头本有的,用狗母鱼来制作外,也有鱼面等美味传到台湾。
而潮州菜名闻遐迩,台北当然也有很多经典潮汕食堂,不过本文要讲述的乃一般潮汕人对台北庶民料理不可泯灭的贡献。
延三夜市「汕头原汁牛肉面」(图/鱼夫)
影片分享
本文作者:鱼夫
(本文摘自《台北画刊8月号643期》)
《台北画刊8月号6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