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 马粪海胆人工养殖成功 拟今年技转

外型如马粪的白棘三列海胆,因过度捕捞导致族群濒危,东部渔业生物研究中心研发渔电共生繁养殖技术,以人工养殖取代捕捞。(萧嘉蕙摄)

顶级海鲜食材「马粪海胆」因过度捕捞,且自然环境不利野外族群生长,被列为濒危物种,为降低海胆采捕压力,推动海胆增养殖,农业部水产试验所东部渔业生物研究中心研发渔电共生养殖技术,成功繁养殖马粪海胆,预计今年可技转民间运用。

东部渔业生物研究中心抽取表层海水引入室内养殖箱,箱底再放入塑胶篮,仿造海底珊瑚礁石环境,让马粪海胆可附着生长,每篮空间以饲育10颗海胆为佳,1吨海水容量的养殖箱可饲养50颗。

东部渔业生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谢易叡说明,因为气候变迁加上强降雨易导致室外水质恶化,所以采取室内型鱼塭养殖,除了能躲避风灾、降低污染外,亦能提供稳定的水温及食源环境。

台湾常见的食用性海胆中,以白棘三列海胆体型最大,俗称马粪海胆,海味浓郁鲜甜,主要产于澎湖县海域,近年野生海胆惨遭过度采捕,东部渔业生物研究中心开发人工繁养殖技术取代捕捞,并更进一步开发渔电共生模式,透过加装屋顶型太阳能板,遮蔽阳光营造阴暗环境,适宜海胆生长,而产出的电力除供应养殖用电外,亦能卖电增加收益。

谢易叡提到,马粪海胆在人工繁养殖环境下,享有充足食物、合适水温等有利条件,因此生长速度快,约6至8个月即可采收,大小约直径7至8公分,生殖腺发育也较野生海胆肥美饱满。

东部渔业生物研究中心研发渔电共生海胆繁养殖技术,今年可技术移转民间运用,解决市场供需,后续将研究海胆与其他海洋生物共同养殖技术,创造海胆多元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