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被扭曲的国际观,或者说,去你的国际观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网站。(图/取自纽时网站)

绅士宅男少女

打开新闻台或上网,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类新闻:「留学国外人数减少,大学生欠缺国际观」「上班族不愿被外派,缺乏国际观」「不要局限本土市场,创业要把市场放眼国际」的类似论述。仿佛出国留学、到国外上班、把东西卖到国外,就很有国际观一样。

台湾,如果要票选一句最难反驳的话,我应该会把票投给「要有国际观」。不过,当「要有国际观」的谈话继续发展下去,每次我开始追问「那,到底什么是国际观啊?」「为什么我们要有国际观?」的时候,对话就开始变得有点尴尬。

「国际观喔,嗯……呃……总之就是,出国留学、把东西卖到国外、很international的感觉……」(谢谢你的说明,幸好我听的懂international的英文)「为什么要有国际观?因为要有竞争力啊!台湾不能隔绝于世界之外单独生存,所以当然要有国际观!」(突然开始振振有词)

对大家来说,国际观似乎是一种「虽然不太清楚,但总之很重要」的东西(就像要把书读好、要找到好工作、要结婚、要生小孩这种事一样。虽然不清楚,总之很重要),这也让我开始好奇,到底什么是国际观?

国际观跟留学、外派,没有关系(你需要好奇和关怀)

在Google搜寻「国际观」,会有169万个搜寻结果(费时0.42秒),如果输入的是英文「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更有爆炸性的1亿8400万个搜寻结果(费时0.25秒)。

从众多资讯里,我大概整理出「国际观」的意思大概如下:

「有能力分析并关怀世界不同地区的视野。」(为了证明我的国际观,我不能免俗的要放上原文解释: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s the process of opinion and viewpoint that incorporates analysis and concern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知道世界在发生什么事,并对这些事情产生观点的能力。」「对国际事物有兴趣、对国际文化有敏感度、掌握国际局势、了解国际紧密结合的现象(例如欧债危机对台湾会有什么影响),最终找出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定位。」「拥有专业知识、掌握世界脉动、具有国际关怀、展现人文素养。」

国际观,是我们对其他文化的好奇、了解与关怀。我们要掌握国际事件与局势,才不会遗世独立、被隔绝于世界之外。这听起来很简单易懂、没什么问题,但奇怪的是,以上这些「国际观的定义」,却跟新闻里碎碎念的那些行为(英文不好、不愿留学、不愿外派、不开拓国际市场)没有任何关系。

培养国际观,不用学英文(你只需要求知欲)

所有谈论「培养国际观」的新闻、书籍或演讲,都强调「学外文」的重要性。「外语能力好,不一定有国际观,但要有国际观,一定先要学外文」的概念根深柢固,不过,如果你真的很想知道「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掌握国际脉动,有国际关怀」,其实英文超烂也没关系啊!

台湾的出版市场有90%的翻译书,难道是在翻译假的吗?看原文版《追风筝孩子》会比中文版更快了解阿富汗吗?如果想了解东非大裂谷的自然生态,看国家地理频道(有字幕)是最快的方法吧。此外,在网路上可以搜寻到看也看不完的国际资讯,不论是海地独立史、泰国红衫军、韩国流行音乐都一样有中文资料。

更何况,当你真的很想了解一件事的时候,语文障碍根本不是──好吧,我说得太武断了,但至少几乎不是你的障碍,因为谁都可以找人来帮忙翻译。或者,边看边学啊,查字典慢慢看,总看得懂了吧?

当然,我不是说我们不用学英文,学语文当然是一件好事,只是那跟国际观没关系。如果你想了解国际新闻、国际局势,烂烂程度的英文(如我)也够用了,加上一本字典或google翻译更是如虎添翼。20年前有很多人为了听懂日本歌而学日文,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为了听韩文歌而学韩文,语文永远不是阻止我们了解事物的最大障碍,求知欲才是。

国际观,跟竞争力没关系(你需要的是了解人性)

此外,另一种非常有力的诉求是说,国际观跟你的竞争力有关。这种说法主张:「现在很多企业是跨国公司,职场上,我们常需要跟不同国家的人合作,因此了解不同国家的状况就愈来愈重要。」这个说法乍听之下不错,但是我总觉得怪怪的。

其之一,这种「竞争力观点」也强调你应该学好外语,才能跟外国人沟通,但我实在是怀疑为何大家都忘记世界上有他妈的翻译这种职业了??

语文能力跟国际观,跟竞争力有关系吗?卡洛斯高恩(Carlos Ghosn)在日产汽车创下了神话,他去日本以前连一句日文都不会说啊!难道曼尼(Manny Ramirez)来打中华职棒之前,就很有国际观、很会讲中文吗?你在职场上厉不厉害(竞争力),跟你会不会讲英文没有太大关系,当你够厉害的时候,公司会给你一个翻译。

当然我不可能质疑「英文超优,求职更有优势」的论点,毕竟如果你会讲英文,公司派你去国外就可以省成本,至少有成本优势啦。

不过,当你真的做到经理人,要去国外和不同文化的人沟通、合作、一起工作的时候,你的语文能力和国际观,并不会影响你的表现,反而,你尊不尊重他人、了不了解人性、能不能凝聚团队、有没有办法推动变革、敢不敢做出困难的决策才会──这些能力都是对主管的基本要求,就算你只在国内当经理人,没有要去国外工作、管理来自7个国家的24个团队成员(7跟24可以用N和M代替)也都需要这些能力。

培养国际观,不用出国(你忘记台湾就有很多外国人)

当然,另外一种说法是:「趁年轻去国外走走,了解各地文化。」好啦,这当然也不是坏事,比方说出国念MBA(学费好几百万),有来自19个国家的32个同学(当然,也可以用N和M来代替)可以让你交流不同文化。可是我只要星期天到台北晴光市场,也一样可以跟菲律宾人交流文化啊(他们说不定台语比我还好)。

中坜火车站、台中中山公园不也很多外劳吗?或更方便的,随便走进一家越南餐厅跟老板娘聊天,不也可以掌握越南文化和国际情势吗?大学同学里也总有几个马来西亚侨生吧?甚至你家就有印尼外劳,但你却很少跟他聊天(印尼外劳说不定还去过杜拜,出过的国比我还多)。

我们心里的「国际观」是有等级的。对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很多人想贴上去了解,但是印尼、菲律宾、越南这些跟台湾愈来愈相关的文化,我们不屑纪念。我常听说台湾有60万台干在中国工作,在中国怎样怎样的,但很少听过有人谈40万个在台湾工作的外劳,怎样怎样的。

所谓的「国际观的定义」不也包括「全球关怀」吗?还是说了解萨摩亚群岛萨尔瓦多塞内加尔文化,对「竞争力」没帮助,所以不用了解也没关系呢?

当然,我不反对去国外走走、行万里路的好处,但所谓的国际观,不是只有想变成先进国家而已,还包括关怀落后国家,不是吗?

自己要国际观,却不让外国人有国际观(你需要更多本土观)

最后,常常有人说:「看外国的文化作品,是培养国际观很有效的方式。」比方看《追风筝的孩子》可以了解阿富汗文化,从《三个傻瓜》了解印度文化,看《沙门空海》了解古代日本和中国交流……等等。这绝对没错,我也百分之百赞成,但我觉得诡异的地方在于,我们是这么渴望了解异国风情、外国文化,却不让外国人了解台湾文化。

当你想拍一部浓浓本土风情的电影,人家会告诉你:「你题材不够国际化,会卖不出去。」等一下,难道《追风筝的孩子》很国际化吗?它题材根本超级本土化的吧,《哈利波特》很有国际观吗(只有英国观吧)?《三个傻瓜》有吗?都没有(太国际观的话,怎么会有异国情调、能让我们了解「和世界不同」的独特文化呢)。

我们想要透过「浓浓的异国情调」的作品来增加自己的国际观、了解外国文化。但每当有本土风情的作品问世,就会有人挞伐说什么格局小啦、低俗啦、只会自我凝视啦、不够国际化啦,好像我们想尽办法不让外国人看一些「浓浓台湾情调」的作品来增加国际观一样,这实在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看到本土风作品就觉得低俗,但是看到外国风情作品,又会来教训人说「你们都不培养国际观」,这其中的差异是倒底怎么产生的呢?

真正的国际观,以及被扭曲的国际观

如果你想更有国际观,就更需要充沛的本土观来对称。没有本土观的国际观,只会变成「台湾就是制度很差,不像国外都怎样怎样」「以前我在伦敦的时候……」这种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外国观」而已。一个人如果讨厌自己,一心只想变成其他人,最后只会沦落到失去自我的下场。当你都不爱自己,别人怎么会爱你呢?

我每次说自己英文烂、不想留学、绝对不去中国上班的时候,都会被「没有国际观」的眼神指责。天知道「真正的国际观」跟「被扭曲的国际观」根本不一样。

再说,我只是不想对于L.A.的街景比太麻里还熟,可以细数美国东西岸的文化差异,却不懂台湾东西部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工作几年了担心娶不到台湾老婆,不知道五月天出了新专辑,到KTV要唱什么流行歌,回台湾跟同学碰面的时候总是说:「朋友还是老的好,真想跟你们再聚一聚,但我明天又要飞了。」

原文转自宅宅的一万个为什么

●作者绅士宅男少女心,当过7年杂志编辑。以上言论不代表《ETtoday新闻云》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