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变天 浦美蓬辞世引发「王」、「皇」大乱斗
▲泰皇蒲美蓬(左)逝世,引发媒体一阵「王」、「皇」大乱斗。(东方IC)
有关近年来中文媒体处理外国译名的现象,以香港一道平民美食来形容最为贴切:豉椒牛河,兜乱。这种现象,在周四(13日)泰皇 (王)浦美蓬逝世,各家媒体卯起来报导后,更见紊乱。
自许为「最有国际观」的 TVBS报导这则新闻时,主播画面里的字幕是「泰王」,但进入新闻画面 字幕却是「泰皇」,让人觉得有点错乱。至于其他媒体的一阵「王」、「皇」大乱斗,就更让读者糊涂了。
印象中,台湾媒体向来都是用「泰皇」的。但为什么这次一股脑涌出这么多「泰王」来呢?原因是媒体里崛起了一些「基本教义派」。他们根据英语字典的解释:君主立宪政体、或单一王国的君主,是「王」(King)。专制政体、统治多个「王国」的君主,才是「皇」(Emperor),例如古代中国或罗马帝国的皇帝。所以,观照泰国的政体及其结构,其国家元首应该称为「泰王」。
然而,中文里的「王」与「皇」,跟英文里对King与Emperor的定义,是有岀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称「始皇帝」。从汉朝起,中央政府的元首,称为「皇」,分封在各地的兄弟叔伯或功臣,称为「王」。这意味着「皇」是指中央政府的首长,「王」是地方王国的首长:他们是有「顶头上司」的。放在今日的泰国来看,浦美蓬明明是中央政府的元首。如果称他为「王」,那他的顶头上司又是谁?
事实上,无论是King 与Emperor,或「王」与「皇」,发展至今日,它们的用法已相当混乱。十九世纪时英国的维多利亚明明身兼联合王国与印度的最高元首,但她在英国联合王国的头衔仅是Queen(女王),而非Empress(女皇),反而,她统治印度的头衔却是Empress!后来的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情形也是一样︰在联合王国是King,在印度则是Emperor。
晚清开始跟西洋接触时,仅称英国的元首是「王」或「女王」,不无贬抑之意。有趣的是,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香港政府在使用中文称谓时,却给「老板」上尊号,称「英皇」或「英女皇」。但是,中共与国民党政府却维持不变,仅称「英王」或「英女王」。所以,「王」与「皇」,早就被中文世界混搭使用了。
我的意思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法很久了,最好不要改。以免徒增进混乱,也增加Google捜寻的困难。何况,以中文定义来说,一个代表中央政府、有君主的国家,最高元首称「皇」,并无不可。如果一定要改,我没意见,但请把所有符合英语定义的国家元首一起改,例如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以前是Emperor,但日本变成现代国家后,「日皇」实质上早已是King了。媒体为何不改成「日王」或「日本天王」(怕跟木村拓哉搞混吗)?无他,习惯而已。
还有,香港媒体最好把「英女皇」改为「英女王」,别再给以前的主子「升等」了。最好,把「皇后大道东」也改一改,因为,事实上它的真正意思是「女王大道东」(and大道中与大道西)。
我不是泰国人,也并非泰国的「铁粉」,但是众媒体若只把「泰皇」贬为「泰王」,「日皇」与 「英女皇」却不动如山,干嘛?欺负人家泰国不是超级大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