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当台湾年轻人听到这个词,集体沉默了
两岸征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那个让台湾年轻世代沉默的词叫做,经济。
台湾资深媒体人王尚智曾写过一篇很真实的评论,「重大的财经数据,在台湾永远被冷漠搁置而从不解读。年轻世代虽然依然在意自己的薪水数字,却对这个数字一路溯源而上的公司营运、市场现况、产业前景毫无反应。」
「连自己公司、老板的生存死活,仿佛也与他们毫无关系。」
2017年时台湾媒体《远见》与大陆媒体合作,展开了一份青年愿景调查,针对的对象是出生于1990年至2000年者,也就是九零后。在「对于未来5年,您对家乡的经济发展乐观吗」这一选项中,香港、上海、台湾、新加坡四地中,台湾青年对家乡经济最没信心,仅8.6%持乐观态度,而上海有五成的青年选择「对家乡经济乐观」。
这尽管是四年多前的数据了,然而对照两岸当下现实,相信差距并不远。
最近大陆禁止了台湾番荔枝和莲雾输入,诸多大陆媒体在强调「两岸关系差,台湾经济不会好」。也常碰到大陆朋友不解,为什么大陆对台湾经济重要,台湾还成天骂?
关键是,两岸社会对「经济」的讨论、关心乃至于「期望值」,完全不一样。
对「经济」感到沉默的一代
在台湾,很早就出现了「鲁蛇」一词。
鲁蛇,就是Loser,这是台湾年轻人独有的「自嘲流行语」,开始于2012年,2013年后更成为流行词。原因,是青年的薪资增长极其缓慢,甚至在过去二十年整个停滞。
2013年10月,台湾媒体报导「企业实质获利增加,薪资倒退回十几年前」。
2014年,年轻世代对马政府最大的不满爆发。那时候许多人已经认为,企业赚钱,跟自己根本没关系。「既然如此,大家都别赚了」!
面对二十年停滞的困境,台湾年轻人不是不想改变,许多人满怀希望送了国民党上台、民进党上台,结果却发现,那些曾经应允的支票根本没有兑现,看不到经济再次起来的曙光。
台湾的GDP、企业有没有赚钱、财经数据,变成离年轻人很遥远的事情。因为就算企业赚了,也不会分给他们。
不论国际货币组织(IMF)预估台湾的经济增长率在亚洲四小龙垫底、还是最高,都少有人在意——都已经这样了,好能好到哪里、坏又能坏到哪去?
经济,成为台湾社会最在乎、却也最明白「也就这样了」的痛处。
经济不行,「搞好其他」
每年五月,如果你是一个大陆应届毕业生,还没有确定工作,就已经被同侪远远抛在后面了。如果你是一个台湾应届毕业生,在此时并不会急着找工作,先规划毕业旅行去哪里可能比较实际。
在台湾老一辈的企业、老师和家长看来,这是「竞争压力不大」甚至「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但是,如果给台湾年轻人勾勒一幅素描,得到的图像可能是这样子的——他们对自己、对台湾的困境同样渴求改变。
于是,可以看到非常多台湾青年关注动物权益等社会议题,这在老一代看来可能「没有必要」,但相比困顿及希望渺茫的经济,这至少是力所能及、且「有希望能改变」的议题。
在停滞二十年的当下,他们想找到「能突破困境」的希望,哪怕是一点点光芒也好。经济问题难解,但至少,在「其他的」有所进步——这「其他的」,可能是保护动物、男女平权等等。
在大陆看来这或许荒谬,因为经济是根本,这样不过是逃避。但台湾年轻一代深知经济起飞、亚洲四小龙的荣光就是历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就没听说过经济好」。
故,「经济好坏」成为一个非常虚、只存在于课本或新闻的名词。
当国民党或台湾各专家学者,不断高呼「两岸关系对台湾经济至关重要」,年轻人只会不解:经济好过吗?跟我什么关系?
甚至也找到一套能自洽的方式:要好点的薪资,就去大陆啊,去海外啊。在台湾就是享受生活。中国大陆,在此情况下成为了年轻一代「正常的工作选择」,在台湾的,也相对舒适地接受了发展性有限的事实。
而在大陆待久的台湾青年,也往往入乡随俗地,开始关心起内外双循环、中美关系对经济的影响、消费是升级还是降级。
归根究底,大陆年轻人在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中,是看着自己家乡经济从下往上,而台湾则是相反——甚至经济就是一条不会动的虚线。这注定使两岸民间,在许多事情的心态上,完全不同。(郭雪筠/台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