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需要更多煎熬弟

钟祯祥

2011年10月6日清晨,仍在睡梦中的我被一通来自公司电话吵醒,电话那头传来一位超级苹果迷的同事声音:「贾伯斯过世了!」虽然刚起床就听到男人的声音令我相当不悦,但今天一定会是忙碌的一天,可没有时间闹脾气。

果然,早上6点不到,所有相关路线的记者、召集人、采访主任通通坐在会议室里,讨论如何处理这则重大消息,除了他的死讯、背景、贡献外,我们还有什么议题可以发挥?

在半个小时左右的脑力激荡后,财经线的我被分配到了一个看似伟大、但往往讨论流于空洞的题目「为什么台湾没有贾伯斯?」

当然,长官吩咐的任务,身为记者的我就必须「使命必达」,于是就这个题目,我访问了一堆台湾上市柜公司的老板管理大师、文化教育者,乱枪打鸟、几乎所有能问的人都问了,其中有些人侃侃而谈、有些人却不愿多说。

「为什么台湾没有贾伯斯?」就好像「为什么我爸不是李嘉诚?」一样,要说很大可以说很大、要说很小也可以说很小,所以有些受访者两句话就打发我,并不是很意外。

而在这么多的受访者中,有位流行时尚专栏作家的回答让我印象最深刻,他跟我说:「你去看看《决战时装伸展台》,就会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台湾没有贾伯斯?

一个是比赛制作时装的美国实境秀,另一个是掌控全世界市值最高公司的科技钜子,两者之间有何关联?

一开始我只当他在「共肖会」,没当一回事;但后来想想,我当时的女朋友好像很喜欢这个节目,于是我就「借花献佛」假装温柔体贴,趁放假时找她去租了全套最新一季比赛的DVD,两人就这样躺在沙发上看了一下午。

看着看着,我还真看出了一些端倪出来。

在这个比赛中,如果成绩最差的两名,一个是选择保守、作品平凡无奇但没有明显缺点;一个是大胆创新、搞怪失败作品烂到爆炸。

被淘汰的人往往是保守的人。

而且这个现象,不是单独出现在这个节目里面,后来我还看了《谁是接班人》、《超级名模生死斗》、《美国厨神》、《美国偶像》一堆类似的比赛。当然,每种不同的竞技在审核标准上都会有些微差距,但基本上来说,你可以发现大部份美国人都有一个相同的信念。

「鼓励创新,奖励冒险

人家常说「眼见为真」,真是有点道理。因为这不是什么管理学的书籍、不是纸上谈兵,它就只是一个秀而已,一个实实在在的秀。里面的参赛者、评审也都不是什么商业奇才、竞争力大师,而就是因为这样,更让我对美国人血液中的冒险精神折服。

为什么台湾没有贾伯斯?我想答案已经很清楚,因为我们不会喜欢一个离经叛道、大学念到一半的家伙,如果他生在台湾,恐怕只会得到乡民无尽的嘲弄与嘴砲,主流价值的挞伐与打压。

台湾为什么成了冒险者的坟墓?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认为,台湾奉行儒家精神,强调集体意识与社会和谐,所以排斥「跟我不一样」的人、事、物,担心一切可能造成风险的因子。

但我认为,这个说法只能说明部份的状况,不然为什么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南韩,都没有像台湾这么极端的特性呢?

事实上,我们成功的太快,才是问题所在。

英国花了2百年时间创造的经济成就,美国花了1百年就追上,日本则用了50年,但台湾更快,我们只用20年就达到了目标,所以才被称为「经济奇迹」。

然而,快速成长的副作用,就是我们在精神、文化层面,还来不及做好准备,资本主义带来的庞大利益就将我们连根拔起,整个社会都迷失在效率报酬率等让人沉醉的数字之中。

台湾的问题不是儒家文化,台湾的问题是大部份的人都被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洗脑,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声音。

2012年7月,《浮华世界》杂志刊载了一篇「微软的失落十年」报导,特约记者安其沃(Kurt Eichenwald)实地采访与研究,为何曾经不可一世的产业龙头,在这10年间,接连被Google、苹果等对手超越,为何过去5年所有的投资通通失败、亏损金额高达3100亿台币

他的结论是,这家企业的冒险精神,被数字绑架而掉入了效率的陷阱中,「在微软,人们不敢犯错。」

害怕犯错、拒绝冒险,台湾也正走在这条相同的失败之路上。

台湾需要更多煎熬弟

我们不能否认,在上一个世纪,功利主义为台湾带来庞大的经济利益,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代工产业。效益、投资报酬率、成本控制,数字管理就是我们成功的不二法门,让台湾企业在全世界开疆辟土。

但当事事皆以获取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文化,纠缠着社会每一个层面时,这就变成了一种难以摆脱的宿命

学校,你会听到老师和你说:「这边不会考,不要念。」在填志愿时,你会听到父母和你说:「这个以后很难找头路,不要选。」在工作时,你会听到老板和你说:「请师傅比从大陆进口贵5块,不要请。」在选举时,你会听到政客和你说:「这没有选票,没人会做。」

自小接受功利主义式的教育,长大就变成了凡事唯利是图、数字第一的代工人材、代工老板、代工政客,不断恶性循环,台湾就此深陷泥沼中无法脱身。

美国趋势观察家彼克(Daniel Pink)在2006年出版的《A Whole New Mind》中提到,未来是「理念时代」(Conceptual Age),不论是企业或个人,都必须拥有创意、整合、设计与同理心才能胜出。在理念时代,知识分析不再具有力量,理念和创新将驱动下一轮的成长。

随着人力、原物料成本不断升高,过去那些只靠数字管理的公司,正一家一家的消失,而台湾的竞争力也不断跟着流逝。

时代正在改变!我们也必须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为什么台湾需要更多煎熬弟。台湾需要更多勇于表现自己、特立独行、挑战传统、打破界限、愿意冒险的年轻人来承担这个国家的未来,来面对下一个世代的挑战。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乃至于每一个乡民,都应该多鼓励这些人。或许在他们逐梦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参与或给予太多帮助,但至少我们可以停止无意义的谩骂和嘲笑。

要知道,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有可能扼杀一个梦想,不管这个梦是大、是小、是简单还是困难;而每个梦想的背后,或许就有台湾的贾伯斯、下一个林书豪陈士骏(YouTube创办人)。请不要让他们害怕逐梦、让他们觉得追求理想是件蠢事。

如果我们只会批评、嘴砲、发酸文、等着看好戏,那请勿一天到晚抱怨每个人都要念大学、每个人都是22K。当一个国家的年青人通通把考上公职、准备退休养老当成梦想时…。

这样的国家是悲哀的。

冒险原本就该允许犯错

很多人因为煎熬弟的歌声和言行举止去攻讦他, 但我们要搞清楚,如果你歌声超美、长相超帅、EQ超高、多才多艺、文武双全,你说自己想成为歌星、偶像、艺人,这样不叫冒险。

没有资源、不确定是否会成功、充满挑战与困难仍愿意尝试,这才叫冒险。「转大人」的过程原本就该是跌跌撞撞的。今天大部份批评者仍是以「功利主义」在看待煎熬弟,这才是问题所在。

或许有些人会因我拿煎熬弟和林书豪、陈士骏相提并论而生气。但假设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他们成功之前,如果他们生在台湾,会怎么样?

「长得又不高、跑不快、跳不高还受伤,凭什么打NBA?做梦比较快。」「黄种人打篮球?卖闹。」「好嫩、精精、根本ㄎㄎ。」

我可以想像到上百种类似对煎熬弟的批评加诸在他们身上,所以问题不在煎熬弟、不在林书豪和陈士骏。

问题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透过批评逐梦的人来填补心中的缺口,看其他人失败落难的故事来自我安慰「看吧!好险我当初没有学他!」。但这些批评者中,有多少人愿意面对现实,其实我们只是一群不敢踏出去的懦夫,安稳的躲在电脑荧幕背后打嘴砲、上BBS、下载谜片

这能怪我们吗?不能,因为我们也是在这份「社会凝视」中成长的台湾人,我们自然会对创新、冒险、逐梦等想法感到恐惧、担心被嘲笑,这是我们的宿命,所以当我们有机会嘲弄别人时,自然不会放过。

但我们应该要改变了,也必须要改变了。

政府的角色

而除了舆论压力外,很多人会拿挑战失败的代价为由,动不动就什么「当年红叶少棒小英雄现在在卖便当」,给自己一个晚上睡得安稳的借口。

为什么人民会害怕逐梦,担心失败后会倾家荡产?这就是政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谈到创新、国家竞争力,北欧5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争相模仿、学习的典范。为什么他们人比台湾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数等各项排名都比台湾高?

天下杂志》在2007年做了一系列有关波罗的海周围国家的报导,名为「小国智胜」。在访问中,谈到这个问题,芬兰劳工经济研究所所长基恩德是这样回答的。

「好的社会福利让人愿意冒险;冒险,才能促进竞争力。」芬兰产业结构能从以比较利益为主的重工业,转型为竞争优势为基础的科技业,关键就在社会福利制度,在芬兰「冒险,不会让你饿肚子。」

芬兰人不但勇于冒险,还很乐于拥抱失败!甚至有人发明了所谓的「尝试失败节」,邀请大家一起分享失败经验。

「我们需要勇于冒险、梦想改变世界的热情创造者,他们会勇敢尝试、失败、再尝试,并创造明天成功的故事 - 未来的工作机会也会随之而来。在这一切成为可能之前,我们需要态度与社会氛团的改变,支持勇于冒险的人。」(原文网址,译者:北欧四季)

马总统近日谈话中,特别有提到,台湾不能只依赖效率、代工模式成长,我们需要创新、品牌。但说远比做容易,眼见税制改革已经被打趴在地上了,12年国教是否能成为扭转台湾命运的「枢纽」?用教育把我们从一条走到「太超过」的路拉回来。

我诚心盼望。

创新,就要接受误解

有一个人,从创业开始到现在,整整被骂了17年,但他却从未改变过初衷,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他就是被称为「贾伯斯后第一人」的亚马逊执行长贝佐斯(Jeffrey Bezos),谈到创新,他是这么说的「创新,就要接受长期误解(willing to be misunderstood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身为茫茫众生的我,能做的真的不多,但我愿意为煎熬弟加油,为台湾所有勇于尝试、表现自我的年轻人喝采。

走自己的路,或许很孤独,必须付出很多代价,成功却不一定会眷顾你,但我相信,有一天回想这一切时,都会是值得的。

最后,仅以我最喜欢的乐团Pink Floyd的名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结尾,感谢各位耐心的阅读。

台湾不需要墙上的另一块砖头,台湾需要更多煎熬弟。

●作者钟祯祥,台北,曾任记者,现为《ETtoday新闻云》编辑。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