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译助同乡拉近语言隔阂 新住民担任母语教师圆梦

新住民陈玛莉(右)与印尼新住民邱喜春(左)在台一圆教师梦。(移民署提供)

陈玛莉的母语教学融入泰国文化。(移民署提供)

邱喜春用爱鼓励小朋友学印尼语。(移民署提供)

印尼新住民邱喜春及泰国新住民陈玛莉从事通译10多年,时时警惕自己「唯有专业客观的翻译才能帮助他人」,即使从事语言工作多年,她们仍存有高度热忱与使命感,时常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经由移民署的协助,投入母语教学工作,最终并达成心愿,成为一名母语教师。

许多新住民抱持回馈社会的心情,培育下一代陆续投入母语教学的工作。陈玛莉说,自己曾遇到「积极发表意见」的学生,不惜打断老师上课也想分享他在泰国的所见所闻,面对这样「踊跃」的学生也曾让陈玛莉「一个头两个大」,但后来渐渐了解「适度给予学生表演和分享的舞台,才能使学生更投入课程当中」。

邱喜春说,「当老师是我一辈子的梦想,感谢台湾让我圆梦」在台湾担任母语老师并不轻松,除了要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外,更多的是来自家长的质疑与压力;曾有家长直接来到学校现场督课,但在邱喜春诚恳并耐心地沟通下,终于化解家长的担忧,放心将孩子交付给她。

邱喜春还分享当通译时的甘苦谈。「即时口译」需要高度的集中力与专业能力,针对不同领域的通译都需涉略,其中的「司法通译」领域是邱喜春认为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实务上常遭遇被害人受性侵的残忍案例,无论犯罪被害人的情况有多令人同情鼻酸,也只能压抑着情绪,遵循通译的伦理规范,将事实公正客观转化成精确的译文,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任何误差都将影响他人命运,身为专业通译需时时精进自我,丰富自身专业知能。

移民署北区事务大队台北市服务站主任苏慧雯表示,「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桥梁,透过语言也反映出各国不同且多元的文化。为突破语言隔阂,移民署各地服务站也有请新住民姊妹担任通译志工,协助前来洽公的外国朋友